APP下载

从环境、功能、技术三个角度浅谈建筑设计手法——近年来国外著名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2015-10-31黄亿万

建材与装饰 2015年11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手法建筑设计

黄亿万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10)

从环境、功能、技术三个角度浅谈建筑设计手法——近年来国外著名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黄亿万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10)

本文试图改变常规从纯美学角度上的对设计手法的认识,讨论近年来一些建筑师的作品或设计理念中建筑与环境,功能,技术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归纳一些新的设计思路。

建筑设计;环境;功能;技术

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有说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如果用在建筑创作中的话,估计可以改为“平凡的建筑个个相似,不凡的建筑各个不同”。这就启示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应从多方面考虑,总结不同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归纳,灵活的运用到我们的建筑设计中。

对于建筑创作,大体有四种解读方式∶①从形式的角度分析其设计手法;③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出发,论证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③从建筑功能的合理性方面来分析建筑设计的手法;④从技术方面来评价,谈论新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通常我们是从纯美学角度来理解设计手法,多从建筑的形体,材料,空间,肌理,颜色……方面出发,在传统美学规律的指导下总结出来的设计方法。如∶印度美丽的泰姬陵;路易斯·康通过基本的几何形式来传达建筑的意义;安藤忠雄诗意般的光之建筑等。

当然,诸如此类的设计方法有很多,但随着建筑创作的发展,建筑创作的方向已经开始从纯美学角度转移到了建筑、功能与技术等方面的有机关系入手,作为创作方法,应该是多元的,并处于不断发展中。本文结合实例,梳理归纳一些优秀的创作作品及设计理念。

(1)从建筑与周边建筑和环境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建筑设计。

建筑有其本身的艺术魅力,但一幢优秀的建筑,不仅限于本身,还更在于它与环境的融合,在于它与环境所带来的整体价值。一幢建筑只是自身的设计精彩的话,生命力是有限的。相反,一个能融入周围环境并且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作品,将是永恒的;这就要求建筑存在于特定的场所中体现其“场所精神”。日本建筑师桢文彦的创作理念中,始终坚持把建筑作为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看重环境整体效应,将城市看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许多复杂多样、形态各异的个体或元素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的有机整体。

其次,作为生活的舞台,所有地域都有自己的历史,而作为场所,它具有着独特的环境文脉。新建筑的建设就附加上新的成分;所以,建筑、人、空间、城市间存在深刻的关联性;建筑创作就是在这种关联中加入新要素的作业。

近年的众多设计实例中体现了建筑师巧妙的将建筑与环境结合的设计手法。德尔夫特的梅卡诺小组(Mecanoo)以城市设计与建筑形式的关系作为创作的原点;埃因霍温的雅·柯伦(Jo Coenen)设计的荷兰建筑学会馆,以混凝土、钢、砖和玻璃四种材质表达出建筑与城市、空间与形式、理性与浪漫、文化与社会责任的主题。博塔的贝林佐那瑞士电信行政大楼,反映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总体布局是一个边长100m的方形院子,院子向北面,即古城堡的方向开口;这一建筑作为一个元素参与城镇边缘秩序的重组;建筑群前端的部分为公共区,面向城市,把内部的院落与城市肌理联系起来。

当然“协调”不仅仅只是与原有风格一致,与城市面貌统一,贝聿铭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图1)是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好例子∶把菩提树下大街上最古老的、建于1695年的巴洛克风格的普鲁士王国军械局的建筑作为拟建的博物馆,这座建筑物面积与其功能不够,周围的建筑物密布,且是文物保护建筑。仅剩下军械局后院仓库楼下的一小块地就是建筑师施展才能的全部空间。新老建筑之间,虽用地狭小,贝聿铭却适当拓宽了距离,在两座建筑之间,尊重东面的柏林大教堂;在面对军械局老建筑的一面,则建了一面弧形的玻璃外墙,使军械局背街一面的巴罗克风格的外墙突显起来;向上进入展览厅一层和二层设有入口处的一道螺旋楼梯指引人流,螺旋楼梯间通体以玻璃作为外墙,从外观看好似蜡烛形的玻璃塔,里面人物的活动一览无余。虽然它不是面临主道,但是只要一走过军械局大楼——历史博物馆主楼,准会从侧街的街口一眼望见这个透明、与周围建筑形成强烈对比的玻璃螺旋塔,吸引行人。正如评论所说∶这个建筑“把轻盈与博大、石质的外表和运动性的空间、自然与表现”独一无二地融为一体,新建筑很好的与周围环境融合起来了。

图1 

(2)以人为本,改变建筑功能模式,从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的灵活性等方面出发,来考虑建筑设计的手法。

建筑空间为人的事件而存在并由它而产生,因此设计和发展起因于空间和行为之间的交流和反馈的永不休止的链式关系;设计的侧重点已经不仅仅只是纯艺术形式的了,建筑的功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比如人的活动功能,良好的通风、遮阳,降低室内温度等舒适性。

以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图2)为例∶该建筑主要作为艺术展馆和视听材料馆,举办多种活动。建筑处于仙台市的一个开放广场,各层的功能是不固定的,伊东丰雄在设计时有意削弱了空间的层次性,创造出最大开放性的场所来满足人们功能和精神上的需要。在设计当中,重视市民日常生活的不同需要,改变了常规的创作模式,将固定的空间形式打破,赋予建筑使用的灵活性,受到市民的好评;在空间上,通过垂直管井半径的变化反映了空间的灵活多变,同时满足了随时间的变化,对建筑空间也提出相应改变的要求。

图2 

而日本建筑师妹岛和式的GIFU KITA GATA apartment building则更是从人的生活习惯入手,关注生活行为的不断变化,调整常规住宅设计模式,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生活的需求,在公寓的中加入了一些公共的交往活动平台,打破常规的公寓设计的手法。

(3)建筑创作观念引入新的变化,建筑技术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是建筑造型创意的源泉和建筑师情感抒发的媒介。

如今,不论建筑创作外在表象的价值取向如何,也不论是从属于哪一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技术表现的手段,来表达信息社会的审美意象,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去体现时代感。在建筑创作中,技术多倾向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许多建筑创作都在以各种方法尝试将“绿色”技术运用到作品之中∶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及各种新的控制阳光和热量进入外墙的隔热做法,这增添了建筑外观的魅力,给人强烈的“科技感”。而这种技术表现并不应只是简单地通过新设备技术和新型材料的运用来建造“绿色建筑”,而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通过技术思维来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

例如;赫尔佐格的2000年世博展会26号展览馆(图3)利用了新的生态原理,很好的解决了大的展览馆通风,采光的问题,利用新的设计手法产生了独特的建筑造型。

在德国,90年代利用高新技术设计建造了一座“旋转式太阳能房屋”(图4)也是新的技术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建筑师待多·特霍把建筑模拟向日葵生态特性,通过一个太阳能电动机装置带动基座,建筑具有转动功能,能够随时间跟踪阳光,屋顶太阳能电池所获得的太阳能量相当于一般不能转动的2倍。这是欧洲第一座由计算机控制的划时代的太阳追踪住宅。

图3 

图4 

而杨经文的生态气候感应理论是针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现代化建筑而提出的,提倡设计师善用自然中的能量,通过非机械式低耗能的措施,使建筑环境呈现出类似于自然环境条件的状态,能够通过建筑原生态而非依靠人工及设备的调节来适应气候的各种变化;创造一种内部的使用者与户外环境有机联动的关系,从而创造出更舒适、更尊重生态系统的建成环境。

当然,由于新材料的使用使得建筑独具一格的西班牙的毕尔巴鄂的古根汉姆美术馆,以它奇美的造型、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它的设计者盖里,是一个对形式、风格和材料有着执着追求的建筑艺术家,他利用了钛金属,使得建筑表面产生丰富的变化。

无论从那一方面出发来考虑设计的手法,我们必须肯定一点∶现代建筑创作应该多元化的,不同的设计手法总是穿插,综合地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它们不是孤立的,隔断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针对不同环境,不同要求,灵活的将它们运用在设计中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作。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任允平.贝聿铭和他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筑,2003(8).

[2]滕军红,陈剑.集合体——桢文彦的城市设计观.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2).

[3]张镝鸣.杨经文的生态气候感应理论及其新作.新建筑,2000(6).

[4]日华.赫尔佐格的生态建筑.世界建筑,1999(2).

[5]王东生.新技术新材料与建筑形式的转化.建筑技术,2000(6).

[6]李华东.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ID+C,2001(6).

TU201

A

1673-0038(2015)11-0014-02

∶2015-2-16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手法建筑设计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设计手稿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运用探讨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建筑设计的困惑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