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大数据时代,直面学生“先知”

2015-10-29刘静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先知时代学校

刘静

课堂上,如果有个学生突然冒了出来,跳过你的启发过程直接报出了答案,打乱了你原本一步步启发、“揭密”的预设,作为教师,你会怎么想,怎么办?

现代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多样化,感悟能力越来越强,课堂上的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当前课外辅导热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已经提前在辅导班学习了许多课程,所以觉得没有必要再听一遍,对于教师的讲解不以为然。

所以,如何面对这些“先知学生”,让他们对那些自以为已经理解了的知识产生探究兴趣,是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大数据对课堂教学造成很大冲击,教师“闻道在先”的优势逐渐消失,对教学知识的垄断正在被打破,如果不更新知识观和教学观,课堂教学或将难以为继。不过,大数据也给课堂教学带来转机,可以改变从教者的思维,重新领悟学习和教育的本质,提升教学能力。

首先,大数据时代有助于开拓视野,提升整体思考的能力。

人们习惯于在部分数据的基础上思考问题,视野就会受限,容易滋生偏见。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较为狭隘,一般只将学校教育视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将课堂教学视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知识授受视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信息媒介单一、传播速度不快的时代,很难发现这其中的潜在问题。随着信息传播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一些隐藏的问题渐次显现,人们不得不扩大范围,重新思考学习的内涵、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的范围及其方式方法等问题。

其实,对于学习和教育,并不缺乏宏观视野和整体思考,但是人们固守偏见习焉不察,对那些系统思考和非凡洞见重视不够,甚至未曾准确理解。比如,被很多人误称为科勃涅斯的华特·B.科勒斯涅克有一本《Learning: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对学习和教育的思考全面而深刻。这本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被译成中文出版,反响却不够热烈。科勒斯涅克从广义的角度看待“学习”,认为“学习一词并不是如人们有时候认为的那样是正规的学校教育(schooling)的同义词,它倒是和生活一词具有共同的外延。”他并不讳言,“我们的很多最重要的学习是在学校以外的一些随便的,比较无计划的日常环境中进行的。” “儿童在学校里学习到什么,学习了多少,学习好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在其他地方——特别是在他家里——学习到了什么,正在学习什么或没有学习到什么。”这种观点难能可贵,教师都应该有这种认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教学看作是“引导(或者说指导或促进)别人学习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事实上,一些教师从不站在学校教育之外思考教育,把传授知识当作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旦发现学生不需要自己正在讲授的知识,就立即陷入难堪的境地而手足无措。

诚如科勒斯涅克所言,“学习一词实际上与生活一词具有共同的外延。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可能即使在我们睡着的时候也在学习),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课堂上的学习可以分为“主要学习”和“偶然学习”两类,“主要学习成果是指学生和教员或两者期望的、追求的和有意为之努力的产物”,“偶然的学习是不经心地,通常是无意之中进行的,常常是主要学习的副产品或伴随物”。课堂上陷入难堪境地的教师不必手足无措,一则“主要学习”之外,学生还有“偶然的学习”,教师的“言传”遇挫,所幸还有“身教”;二则“主要的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授受”,教师应当在“引导”(或者说指导或促进)上花功夫。学生既然已经了解或掌握了某种知识,那么不妨引导他们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知其所以然;指导他们掌握获取信息、消化信息,进而积累知识,增长智慧。这样可以从容不迫,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其次,大数据时代有助于接受混杂性,不再一味追求精确。

学校教育向来追求精确,学习内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都力求精确。实际上很难精确,科勒斯涅克已经说明,很多重要的学习在校外完成,在校的学习也并不完全由学校、教师和课程所掌控。如果想促进学习,提升教育成效,教师要有全局观,要对学习和教育有全面透彻的理解,还要接受事物的混杂性,不能一味追求精确。否则,欲速而不达。

从教者视野狭窄、思考不周,受时代及行为习惯的影响;学校教育追求精确性,也是如此。一直以来,理解知识的“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过滤、筛选,要不就是将复杂的事情降低到可以掌控的层面。”这样当然可以做到精确,却牺牲了丰富性,断绝了通向真实的路径。

大数据时代情况有所不同,知识被少数人、少数媒介垄断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对精确的追求有一定限度,过分的追求会抵消教育的意义。教师尽量少做或不做知识的减法,而要帮助学生学做加法。不再围绕单一的知识打转,转而追求丰富的知识网络。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开更多接口,链接其它知识,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化和立体化。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追求精确,教师总希望能够在走进课堂之前,就已经选择出比较精确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在课堂教学中,也期望通过精彩讲解,传授客观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换言之,希望教学内容精确,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这样的追求自然高尚,但未必能做得到;即便能做到,效果也未必理想。

就教学内容而言,事先的选择可能会考虑到教育教学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和长远需要,考虑到实际教学条件。不过,难以预测的是突发状况。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多样,一旦假想中的学习需求不存在,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必须更换。教学过程也难求精确,设想再完美,也要经受实践的检验,有赖于师生的即兴发挥。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确能够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案来思考和学习,事前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能够完满实现。过于明确的教学过程,只能达成事先设定的相对单一的教学目标,反而影响学生的建构与生成。好的教学就像好的文学作品一样,应该有弹性,留空白,给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进步。

课堂教学追求精确,过度倚重计划或预设,虽然已经引起警惕,但素来缺乏彻底反思。这种情况在大数据时代可能会有根本改观。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变大,处理数据的速度加快,人类不得不允许数据的不精确。“允许不精确的出现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而非缺点。因为放松了容错的标准,人们掌握的数据也多了起来,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更多新的事情。”这一特点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不可低估,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适当放弃精确性,接受混杂性,并不必然导致混乱。“当数据量变大、数据处理速度加快,而且数据变得不那么精确时,之前的那些预设立场就不复存在了。”不再倚重预设之后,“接受数据的不精确和不完美,我们反而能够更好地进行预测,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反观现实,正因为太渴望精确和完美,过分依赖预设,片面强调课程执行力,课堂教学才害怕遇到意外状况,难以养成,也很难及时调动教育机智。

第三,大数据时代有助于掌握课堂教学辩证法,提升教学能力。

“生活中真正有趣的事情经常藏匿在细节之中,而采样分析法却无法捕捉到这些细节。”重视计划、过度追求精确的课堂教学无法捕捉这些细节,甚至拒绝、漠视这些细节。大数据时代将改变我们的看法,促使我们慢慢关注这些细节。尽管它们有时看上去与教育教学无关,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混乱,但是抓住这些细节,可能帮助教师开拓教育教学的路径,提升效果。

以前,“我们不得不建立一支长长的思想序列,由一个想法通向另一个想法,只是因为书籍是一张纸一张纸装订起来的。长形式思考之所以看起来如此,是因为书籍将它塑造成这个样子。而且,因为书一直是知识的媒介,所以我们就认为,知识应该是那个样子的。”人类习惯于精确和具体,谈教育就主要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时也只注意“主要的学习”,只注重知识授受和能力养成,而不关心教育的全貌和混杂性,不关心学习的泛在特性,没有鲜明的教育辩证法。

大数据时代到来,整体与局部的冲突、“主要学习”和“偶然学习”的冲突、精确和模糊的冲突等等,逐渐变得清晰和棘手。当我们意识到并正视这些矛盾,试图寻求解决之道时,我们就开始掌握课堂教学的辩证法,掌握教育的辩证法。

知易行难,因为积习难改。“整个社会要习惯这种思维需要很长时间,其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但现在,有必要指出的是,当我们试图扩大数据规模的时候,要学会拥抱混乱。”因为混乱已经到来。上个世纪,能拥有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是很多学生的梦想,那上面不仅有教师课堂上讲的主要内容,还有所有课后习题的答案。进入新世纪,很多教师希望拥有学生找不到的教学资料。一旦有学生跳出启发过程,直接报出答案,教师就不得不调整教学内容,更换教学策略。这是课堂教学时常遭遇到的尴尬。如今,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因为在大数据时代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知识变得轻而易举,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多样化。

(作者单位:上海市宜川中学)

猜你喜欢

先知时代学校
春江水暖鸭先知
我不是什么先知
春天的小先知(外两首)
学校推介
春江水暖鸭先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