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业应“找回自己”

2015-10-29蒋文龙朱海洋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工厂化茶业产区

蒋文龙 朱海洋

多年以来,“中国七万茶企竟敌不过一家立顿”一直被用来评价中国茶业“惨状”,“立顿”也因此一度成为许多茶企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茶业品牌与文创高峰论坛上,众多茶专家、茶人、茶企提出:就茶产业的条件和特色以及多元消费的内在需求而言,中国茶业更应走以“个性化、小产区”为特征的“小而美”道路。

中国茶叶有60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品质特点、历史文化,但随着英国“立顿”进入中国市场,许多人认为,中国茶叶只有实现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才有可能做大做强,迅速走向国际。对此,论坛上诸多茶人提出异议,认为“立顿式”道路固然可取,但符合中国实情的首选,当属特色鲜明的小产区茶。

鲁成银是中国农科院茶科所副所长、国家一级评茶师,他将茶叶产品分为“地缘”和“非地缘”两种。前者如西湖龙井等,由于品种、品质、品牌的鲜明特征,虽然产量不高,但特色鲜明;后者如“立顿”等,系工厂化拼配而成的产品,虽有规模和标准,可以行销全球,但因品质高度趋同,只能满足部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鲁成银分析认为,中国茶业要走出国门,“大而全”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道路并非主路,中国茶业应当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名茶变为名牌,将“地缘茶”发扬光大。

但鲁成银同时指出,“大而全”和“小而美”两条道路,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茶叶品牌主体基于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以及对未来茶叶行业发展趋势预判,对自身发展路径的一种合理选择。

这一观点得到阮浩耕的力挺。作为知名茶文化研究专家,这位75岁的老人,近年来一直呼吁中国茶叶应走“小产区”道路。他认为:“小而美”因讲究个性发展,更适合中国茶业规模不大、种类繁多、但特色鲜明的本质特征,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为这种个性茶提供了渠道和舞台。

“中国茶业‘低、小、散、弱是一个现实,但如果中国要成功打造茶企品牌,实现茶业强国,唯一的出路只能是集约化、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那从国情上就难以实现,这将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未来。中国茶企的品牌打造和产业做强,是否还可以有一条类似于家庭庄园的特色化、精品化的‘小而强之路!”阮浩耕说。

尽管主办方并无刻意安排,要通过论坛达成某种共识,但众多茶专家、茶企的演讲几乎如出一辙:即以“个性化、小产区”为标志的“小而美”模式,可能更符合中国茶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有茶业评论家认为,中国茶业一直在摸索,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多年来盲目崇拜“立顿”,认为只有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方式才能救中国,这种观点很值得商讨。

猜你喜欢

工厂化茶业产区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钢结构工厂化预制质量控制
贵州茶业大事记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新疆产区有机甜菜栽培技术探讨
茶业新星——“冷泡茶”
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