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2015-10-29李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言语子女语言

李莹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父亲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李莹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父母在孩子的语言习得中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可以说是启蒙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父亲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及导致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以展示父亲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地获得对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

父亲语言;特点;产生原因

儿童习得语言的整个过程都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人影响,而儿童接受最早最多的语言刺激来自其父母。所以,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化的第一步,而父母是孩子语言和行为的启蒙老师,会对儿童社会化的行为产生重要的一步。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正确的语言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父亲的角色定位

受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以及母亲愿意主动承担带孩子的责任和“惯性”思想的影响,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会被削弱。有相当多的母亲不仅承担了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父亲角色“缺席”。但是,父亲在家庭子女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份量,父亲更多地参与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会增加对子女的积极正面影响。

社会赋予父亲的性别角色决定了他与母亲肯定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性格培养及行为导向、发展期望。从家庭看,受中国“严父慈母”模式的影响,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也就是工具性角色,这与母亲所扮演的角色有大大的不同,母亲角色体现在对家人和子女的的照顾养育上,这就是家庭中传统的分工模式。

二、父亲语言的不同特点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要意识到语言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一)时代性

“养不教,父之过”。在古代,父亲言传身教,尤其是有学问修养的父亲,通常会用家训或者家书的方式来训诫教导子女,像著名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在家中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都各有出发点,但思想品德的教育仍是主流的共识。诸葛亮教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志当存高远”。古代父亲教导子女多是“寓言于教”,十分重视“诚意正心”的品格培养。在现当代的家庭教育中父亲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与古时不同,这时的家庭教育更关注孩子的心理个性和行为的发展与培养,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而不是一味强调“望子成龙”。

古时父亲语言里更多透露的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而我们新时代的父亲,因为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会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权威性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就言语行为而言,特定的社会角色具有特定的言语特点和言语规范。性格对言语交际影响重大,它往往决定着交际主体的言语逻辑、言语行为,制约着言语交际的方式、风格、过程及对于交际效果的预期。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每个父亲不同的性格上,父亲的言语活动被他本身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比如在《红楼梦》里的贾政,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对于其子贾宝玉的不学无术和叛逆大为不满,在他看来男人就应该“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与经济之间”。因此,动不动就骂宝玉“畜生”、“该死的奴才”,还曾亲自抡起大板子朝宝玉狠命打去,随后还要用绳子来勒死他。他的语言常有震慑的效果,《红楼梦》第九回写到,贾政见到宝玉来请安,说去学堂,“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宝玉听后也不敢出声,只好悻悻而去。父亲是家庭中常常说一不二带有很强男性自我意识的角色,因此,话语会有强制的权威性,需要树立一家之主的风范,维护良好家风。

(三)趋新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父亲与母亲的家庭角色有了更加明显的不同优势和特色。在语言上不再是一种“工具性”的表达,更趋于新颖的“感情式”表达。例如,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在他最伟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就写了很多父亲与子女相处的情节,例如,文中身居要职的田福军见女儿晓霞不愿同他一起坐车,而是非要自己去挤大卡车,在听了女儿的解释后,笑呵呵地回应说,“小伙子!那你去吧,给咱好好押车!”把顽皮大胆的女儿比作小伙子,语言幽默,化解尴尬,时代进步了,父亲与孩子之间更多了些亲昵与逗趣。在现代当教育中父亲扮演了“小伙伴”的角色,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探索外部世界。

三、父亲语言不同特点的原因

(一)受性格、职业、教育程度等的影响

父亲的语言态度常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如性格温和、冷静的父亲常常是以柔和的方式来对待子女,有耐心、不厌其烦、用词精细、语气舒缓,并且会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会多谈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即便是有意见分歧或者孩子犯了错,也会用征求的方法和疏导性的语言来试探以解决问题,并最终加以鼓励,多用委婉的疑问句,比如“你觉得这样做是否合适呢?”,或者“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下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这一类父亲的职业可能会是医生、教师、作家或者是从事文职行业的工作者。而性格刚烈的父亲对子女的说话方式比较干脆利落,句式单调,有时甚至会简单粗暴,对于培养孩子言语交际的敏感度不是很强,这多见于一些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纪律性的职业,其本身十分看重规范和准则,所以这种职业素养多会体现在他们的说话和行为方式上,有权威性、强制性的特点,喜欢用第一人称,常是命令口气的祈使句或肯定句,可能会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身上,多是“我觉得你必须按照我的要求这样做”,“懂什么,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没有我,你能有今天的成绩嘛”,“不要再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了”这一类型的句子。

当然,还有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导致的语言特点的不同。其实,早有研究表明高教育背景的父母言语参与程度和言语变通水平明显高于低教育背景的父母。因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有别于母亲,语言风格不像母亲那种喜欢重复、絮叨,父亲的语言更具有抽象性、分析性和针对性,词汇丰富、文雅考究、互动频繁,倾向于对孩子的行为选择,而不是直接明确的行为指导,对孩子的语言有更多的规范化、礼貌化的要求,会让孩子在成长的早期接触一些复杂的、带有逻辑的句式,像“不仅”、“而且”,“因为”、“所以”这种关联词语等等,以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二)地域、文化、社会的影响

从地域来看,地域方言的种类也会影响孩子语言的发展。如果父亲是河南人,母亲是上海人,孩子就会分别习得河南话和上海话,而这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都大不同,像河南人说“我们”就是“俺们”,上海人则是“阿拉”。所以,孩子在父母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就会分别学会河南话和上海话。再说文化方面的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侧重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重视言语的礼貌得体,还强调书面的学习,我们常常会用“乖不乖”、“要不要听话”的话语作为衡量一个孩子好与坏的标准,同时,在古代社会父亲作为封建家庭的大家长更是注重孩子的教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语言习得的内容、速度和方式;而在西方社会中,家长特别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文化观念也十分重视孩子的“说话”,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语言”,强调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追求个性发展。最后谈到的是社会对父亲拥有不同语言产生的影响,大多数社会人都会接受和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语言”,也就是主流的交流言语,比如普通话,那么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就会跟孩子说普通话,当然这里不排除一些闭塞的地区,说的仍是当地的方言;还有因为社会分工、地位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也使得每个父亲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进而影响到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父亲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及影响,浅析了产生这些不同语言特点的原因,特点主要从时代的变迁、性格、职业、受教育程度四个方面作了叙述。综上所述,父亲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将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使用的得当也决定了父亲在子女心中的形象,甚至能影响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使用正确的语言,做到规范、得体、礼貌,多一些关爱和鼓励,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1]苑馨蕊.母亲语言的特征及其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江结宝.言语交际新思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3]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G78

A

1005-5312(2015)35-0276-01

猜你喜欢

言语子女语言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语言是刀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关于冬天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