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聊斋志异》异类的友情

2015-10-28金周婕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许某知己蒲松龄

金周婕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浅谈《聊斋志异》异类的友情

金周婕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空前绝后的高峰,其中有七十多篇题材涉及友情,知己之情在蒲松龄笔下被刻画得生动不已,知己之交不局限于人类之间,而是扩展到人鬼、人狐和人神。本文选取笔者阅读感受最深的《王六郎》、《胡四相公》和《雷曹》三篇,来浅析《聊斋志异》中人与异类的友情这一题材创作的多重主题,体会蒲松龄借神鬼故事想向读者传达的“知己情结”。

《聊斋志异》;异类;友情

一、作品分析

且看人与鬼成为知己的《王六郎》一文,写溺死鬼王六郎为报许某酹奠之恩,暗自为

以捕鱼为生的许某驱鱼,使许某常常满载而归,后来成为土地神的王六郎也深深念着知己之情。王六郎和许某,一鬼一人时是朋友,变成一神一人时也是知己,知己之情当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来看人与狐相交成为朋友的《胡四相公》,故事别具一格地写了书生张虚一与一只出声而不露面的狐友胡四相公的交往,两人每每是“酬酢议论,意气颇洽”。后来,张虚一家贫投奔弟弟却无果,穷困潦倒时,胡四相公暗中派人赠送一箱白银给他。胡四相公与张虚一,成为知己不靠皮囊,而是以灵魂相交,这样的友情愈发显得可贵。

最后来看人与神结识为友的《雷曹》,故事写被贬人间的雷曹为报答乐云鹤的一饭之德,救了乐云鹤的性命,而且帮助他将全船倾覆的财物都找了回来,由此成为知己。异史氏曰:“至雷曹感一饭之恩,少微酬良友之知。”友情的冷暖自知,友情的可贵与奇妙展露无遗。

二、主题探讨

蒲松龄笔下的人与异类的那些摇曳生姿的友情故事,美好的让人产生诗意多的联想,奇妙的让人赞叹知己品格高尚,由此心生向往。读者应该从这些美好的友情故事中看到多重暗含的主题解读,更完整的领会在当时文学创作艰难的时代下作者对友情的理解。

第一重主题,歌颂赞扬友情,也阐述了作者择友观和人生价值观,更凸显了作者的“知己情结”。这些友情故事向读者解释了什么是朋友。朋友是可以进行心灵对话的人,《王六郎》一文中无所归依的溺水鬼一无所有,但他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心,许某不仅仅是可以一同喝酒的朋友,更是了解和支持王六郎的朋友,王六郎和许某的每一次接触,就如同是一个人的两面,即身体和魂魄在交流一样。当王六郎“当有代者,将往投生”时,许某又悲又喜;六郎因不忍妇孺两命而放弃投胎,许某赞叹“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六郎成为土地神,许某直言“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当许某远行探望六郎回程时,六郎化清风随行十余里,许某赠言“君心仁爱,自能造福一方,无庸故人嘱也”。孤独善良的王六郎在许某那儿得到的是朋友淡淡的却能抚平心灵的感情。朋友是能进行心灵交流的人,这点也正是《胡四相公》的写作意图。只出声而不露面的狐友却与书生张虚一意气相投,故事的用意正是强调友情的实质终究不是一张外表,而是灵魂的触摸和相照,提示人们交朋友外表并不重要。

朋友也是可以共患难、共富贵的。《王六郎》异史氏曰:“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作者在文末明确点出王六郎富贵不忘朋友的高贵品格,而这在现实中是富贵之人没有贫贱朋友。《胡四相公》中张虚一求助无门,贫困潦倒,多年后重逢的知交狐友挺身而出,赠白银给朋友度过困难。蒲松林借这些故事写出了“平居可与公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①的友情可贵。

能进行心灵交流和共缓急的友情故事的这些主人公们,在蒲松龄的笔下是那么的真切,个性明朗、内心真实丰富、品格崇高,都有着独立不羁、真率洒脱的真性情。《王六郎》中的溺水鬼六郎在黑暗孤独的世界依旧有着仁爱的心地,作为一方土地行事正直,但也能做出化为清风十里相送好友恋恋不去的可爱举动。《雷曹》的主人公乐云鹤更是品格高尚的年轻人,他与夏平子是莫逆之交,夏生不幸早逝,乐云鹤便挑起了抚养两家人的重担,放弃学业经商。正如古人云“一死一生,乃是交情。”②有如此心地的乐云鹤才会是做出帮助落魄雷曹填饱肚子这样举动的人,否则实在让人难以信服。也正是这样的品性才有了与雷曹的结识,因而有了一段奇遇,摘下星星,又恰巧是少微星夏平子投生为其儿子。蒲松龄借这些玄妙的鬼怪故事,写出了一段段缘分与友情,正也借这些主人公的形象设计来暗示作者的择友观。唐富龄先生在《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聊斋志异>纵横研究》一书中指出:“重择交,重友情,是蒲松龄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该很好地加以解决的问题。他极力主张远淫朋酒友,亲正人君子,赞赏‘一日定交,则生死以之……其人在,我扶其困厄,其人不在,我抚其儿孙’的那种‘石交’;鄙视那种‘华堂之上,沥血倾心,一旦风波起,轰然而散,坐视颠危,而漠不置念’的所谓友谊。”

《聊斋志异》的创作环境是艰难的,在清代表面上是盛世,但文字狱的陷害和日趋冷漠的人际关系让蒲松龄倍感孤独与愤恨。现实中一旦富贵就老死不相往来的那些朋友让蒲松龄渴望能有“以生死相托”的朋友。只有上面所阐述的能交心、能共缓急的友谊才能给生命带有更多不可思议的惊喜和感动,正如《雷曹》中乐云鹤的经历一样,真挚美好的感情凝结了生命的奇遇。蒲松龄创作处如此让人心生向往的故事,也正反映了他的“知己情结”。

第二重主题,《聊斋志异》中大量友情故事都起源于报恩,所以“报恩”思想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王六郎》一文中六郎为报许某酹奠之恩,《雷曹》一文中雷曹为报答乐云鹤的一饭之恩。蒲松龄是借王六郎“置身青云,无忘贫贱”的知恩图报的高贵品质,来抨击那些富贵了就忘恩了的市侩小人,批判锋芒是尖锐的。而《雷曹》一文更加明显能看出蒲松龄的“德报”思想,蒲松龄在“异史氏曰”中这样说到:“至雷曹感一饭之德,少微酬良友之知,岂神人之私报恩施哉,乃造物之公报贤豪耳。”这是一种明显的“德报“思想,做了善事,积了德,福报自然而然会到,因此蒲松龄强调人要有德。这里的“德”既是指行善事,也是指知恩图报的基本品德。这些很显然是中国传统儒家教义宣扬的“以德报德,以德报怨”的思想,蒲松龄依旧是一个始终抱有儒家人格理想的落魄文人,一生践行儒家思想,积极参加科举试图为百姓谋福利,在人格品性上也坚持儒家道义。“报恩”情节是有文化背景的,但不免让人怀疑蒲松龄创作是否有教化的嫌疑,蒲松龄自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后人在解释“孤愤”时常常信守孔孟之道的蒲松龄是借孤愤写鬼怪宣传儒家道德标准,但是就《聊斋志异》异类友情故事来看,真是洒脱的率性人物,感情真实让人向往,但未必就一定是起教化作用。

第三重主题,对现实的讽刺,虽说《聊斋志异》中的友情几乎不关什么君君臣臣子子,但是这些让友情升华的往往都是对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世态炎凉的世态世风等等的讽刺。《胡四相公》一文中张虚一家境贫寒,但是他的弟弟张道一却当了官,可是弟弟并没有救济哥哥,反而是异类狐友救了张虚一。这样的情节设计让人唏嘘不已。明伦在夹评里说:“兄弟之情,何遂不及于朋友,况学使而不及一狐哉!”这样的讽刺也正说出了蒲松龄的创作意图,写尽了世态炎凉。包括上文提及的《王六郎》异史氏中所讽刺的趋炎附势、忘恩负义的朋友。所以作者虽没有大量明写现实的令人失望,但终究是颇有感触,才会在人与异类的友情篇什里幻想万千。

三、结语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巅峰,近年来其中的经典作品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广为人知。但是《聊斋志异》中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故事,不是爱情,不是复仇,是平淡又让人惊讶的知己友情,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本文通过浅析《王六郎》、《胡四相公》和《雷曹》三篇友情故事,来探析背后多重主题,也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体会到遇到一个知己的难得。笔者分析浅陋,仅希望将更多《聊斋志异》中的好故事分享、传播开来。

注释:

①盛伟.蒲松龄全集(第二册)[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8:1369.

②司马迁(汉).汲郑列传:史记(卷一百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114.

I207.419

A

1005-5312(2015)32-0010-01

猜你喜欢

许某知己蒲松龄
前路有知己
许某案罪与罚的反思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拆东墙补西墙的客户经理
协议房屋归我, 被继承人不配合过户怎么办
蒲松龄
高适同路逢知己
人生难得一知己
蒲松龄
“知我”何必是“知己” “千转”之“转”应通“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