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闻足迹的三次转变看萨空了的新闻精神

2015-10-28沈琳娜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重庆401331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疆香港

沈琳娜(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重庆401331)

从新闻足迹的三次转变看萨空了的新闻精神

沈琳娜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重庆401331)

如果说黎烈文成功地创办《自由谈》是因为抓住了一个鲁迅的话,那么成舍我所创办的上海《立报》的副刊之一《小茶馆》的成功,则归功于请来了萨空了。这位正黄旗蒙古佐领的后代,虽然不是“力大如牛”的莽夫,但他也并非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他新闻活动的足迹更是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帝都遗韵的北京到十里洋场的上海,从活色生香的上海到东方之珠的香港,从柔光曼影的香港到大漠孤烟的新疆,可谓转战南北,乐此不疲。本文将从萨空了三次转变的新闻足迹出发,根据每一次转变事件具体阐述萨空了的新闻观和新闻精神。

萨空了;《立报》;新闻精神

一、对民主思想的不懈追求和对新闻事业的高度热诚

萨空了的新闻工作历程是他的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他为民主而不懈奋斗的历程。无论是放弃前程似锦的工作还是从香港到新疆的万里奔波。萨空了对民主执著不懈的追求让他不知疲倦。从1935年进入《立报》,至1949年到北平参加《光明日报》创办工作,萨空了辗转上海、香港、新疆、重庆等地,坚持不懈地从事爱国救亡、宣传民主的斗争。

萨空了1943年在为《香港沦陷日记》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我从正式到报馆作编辑到如今,已过了十六年以上的新闻记者生涯,这职业,在中国依照社会习惯本是一种被民众内心里贱视,表面上却要恭维的职业,大致和讼棍在社会上的地位差不多。而北洋军阀之类的当政者,对付记者的办法,则是一只手拿着钞票,一只手拿着手枪,不怕你不屈服。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新闻记者如果有良心,有主张,有骨气,有斗志,即使侥幸不成为殉道者,也必然地要弄得遍体鳞伤,而且在你死之前,有的是无穷的艰苦的日子在等待着你。——当一个国家步入真正的‘民主’的过渡时期,这本是新闻记者无可逃避的历史责任,我既生在这样的时代中,又选定了新闻记者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自只有坚强地负起自己应负的历史使命。

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立报》在《发刊要旨》中阐明了创办目的,指出:“欲复兴民族,必先使每个国民,皆能了解本身对于国家之责任。欲达此目的,则定价低廉,阅读便利,日销达百万之大众化报纸,尝有乘势崛起之必要。”因此,《立报》把关系民族危机和国家命运的新闻时事,作为报纸的主要内容,不刊载奇谭掌故、社会黑幕、暴力凶杀、要闻轶事、吃喝嫖赌等离奇的社会杂文,版式与大报大体相同,被称为“大报中的小报,小报中的大报”。萨空了担任总编辑后,先后为改良《立报》做了不少努力,从办报方针、版式设计、重大事件系列报道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保持为群众服务的传统,延伸出密切报纸与群众的关系的编辑方针,还全程报道“七君子”事件。

他曾说:“我常常警告自己,不应把自己所编出来的报纸,当做翌日即是覆酱瓿的烂纸,而应当把它看成那是组成人类历史记载的一部分。假使不能将亲历的一切,忠实地写出,那我们就是那些伪造历史者的帮闲,即使出于无心,也是罪无可绾。”

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萨空了致力于把真相告诉读者,力求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世界。在新闻工作中,他不屈服于任何压力,从爱国救亡、宣扬民主的立场出发,不偏不倚,客观报道事实真相。抗战以来,每逢遭遇到一个重大的事变,他都要写一点自己认为应当记下来的材料,即使当时不能发表,他仍将自己亲历的一切写出来,希望将来有一天这些资料可以供给修史者参考。《从香港到重庆》、《香港沦陷日记》均是这样的著作。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萨空了担任《新疆日报》社长时期,报社条件非常落后:三天才出一期;电讯设备极差;铜模残缺不全;图书资料更是匮乏。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的局面,萨空了拿着盛世才的五万元拨款回到香港。所购物资约10余吨重,预计由香港乘船至越南,经过南宁、贵阳、重庆、兰州最后抵达新疆。

十个月的时间,萨空了以一介文人组建一支满载敏感物资的车队,半年之中穿越大半个中国,押车从香港经过越南,穿过抗日战场,历经重重困难赶赴新疆办《新疆日报》。萨空了在《从香港到重庆》一书中表示:“……过去我以为记者的言论对中国民众会有多大的影响,经过这次体验,我才知道那是‘痴人说梦’……‘行万里路’,对一般知识分子,比‘读万卷书’更为重要。因为只有真的面对了事实,你才能懂得那事实中的问题之所在。”

在今后的记者生涯中,萨空了辗转各地,即使在集中营中,他还“深入到民众群中,和士兵、乡民、工人生活在一起,学到许多学问,长了许多见识”。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更为深切地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民生疾苦,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使他的生命更为充实和厚重,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记者所肩负的使命。

在动荡不安、国运多变、中国不知向何处去的艰难的社会环境中,萨空了已其坚韧的性格坚守阵地,在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萨空了在新闻实践中所形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特殊的职业敏感和行万里路、直面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宝贵的新闻品质,值得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学习。

[1]萨空了.我与立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4(03).

[2]萨空了.从香港到新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3]李彬,涂鸣华.百年中国新闻人(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G214

A

1005-5312(2015)23-0256-01

猜你喜欢

新疆香港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