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歌之乡土与现代的契合

2015-10-28马国华和县文化馆安徽马鞍山23820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和县文艺工作者原生态

马国华(和县文化馆,安徽马鞍山238200)

民歌之乡土与现代的契合

马国华
(和县文化馆,安徽马鞍山238200)

“和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良好的当代传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以及对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和县文化部门及一批文艺工作者不忘肩负的责任,以他们的辛勤耕耘和不断追求,让“和县民歌”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走出和县,走出安徽,给人们一份迟到的惊喜。

民歌;乡土与现代;和县民歌

和绝大多数的地方民歌一样,“和县民歌”也是我县劳动人民在千百年来劳动生产以及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情感流露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抒发情感、体悟生活而不由自主地生发出的外在旋律;是排解、宣泄苦闷与对美好日子的赞美与憧憬。近年来,和县民歌《打茼蒿》、《打菜薹》、《打莲湘》、《栽秧歌》等等,不断被搬上舞台,并且亮相于各类文艺活动,部分民歌节目已经成了保留节目,被省内外邀请参与演出和比赛,这些民歌所承载了生活气息,镌刻下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

《打莲湘》、《三条手巾》、《秧歌》等原生态民歌,文艺工作者在摸底和调查阶段,就充分感受到它的原生态“魅力”。农闲时节,在乡下两间堆满五谷杂物的农舍里,一群几近六旬的农村妇女,就着昏黄灯光,一边打理着手头的活计,一边用她们涩滞的嗓音哼唱着深藏心底的远古旋律。那些被她们称为老腔老调的音符透过缭绕的烟雾和朦胧的灯光,飘向每个感受者的心扉;那旋律似乎在牵着你的手,慢慢拉着你一道去检视久远的生活状态,在那里,艺术家不难找到艺术的根源,普通人不难找到岁月的灵魂。

在“和县民歌”中,我们曾欣赏过最具原生态“魅力”的演出,那是各乡镇自己表演的节目,如《乡巴佬调》、《秧歌号子》、《十根丝线》、《车水山歌》等。表演者都是地地道道的乡村农民,他们在表演过程中,不时出现所谓的“低级错误”,比如声音顿挫失调、嘶哑粗嘎,动作愚拙杂沓等,但是,每一个欣赏者,却几乎忽略了表演者们的这些“瑕疵”,他们在善意的笑声中,同样领略到原生态民歌的魅力,甚至掌声中更多了一些真诚与认可。这些村妇农夫或许一辈子是第一次登台,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张口,第一次享受别人的赞许和掌声,以至于他们连平时最熟悉不过的劳动动作也不会做了,缝补扯线、拉网打谷也变得扭曲变形,“不堪入目”。你能说他们不会劳动吗?他们手上甚至还残存着昨天的麦香。那么,只能说,他们是对从小到大一直只有自己哼哼的“老腔老调”忽然被请入高堂的不适应和惊喜;当然,也心存些许费解,犹如对城里人忽然视大鱼大肉为累赘,而却将乡野中上不得台面的草藤花蔓奉若丹饴的费解一样。他们当然还不明白,这其实就是时代发展的另一种进步表现,是艺术规律中的寻根轮回使然。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艺术的形态,特别是像民歌这样一类需要靠不断演绎来传承、流布的民间艺术,如果不能激活它,就只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无声旋律。“和县民歌”是市级非遗项目,和县文化主管部门及一批文艺工作者,这些年一直孜孜以求地做着保护和发扬光大的工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文艺工作者和一些有心人,对“和县民歌”一边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与保护,同时组织词曲作者进行新的民歌创作,以赋予“和县民歌”的当代特色。一批词曲作者在深入生活和汲取传统“和县民歌”元素的基础上,相继创作了《鞋垫花》、《乡下忙》、《劳动的光芒》等新民歌,在各类演出和比赛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广受好评。尤其是近几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在一些艺术比赛和演出中,为体现地方特色,都有民歌的展现;各种民歌节、艺术节也相继举办。在这些节、庆舞台上,毫无疑问,民歌则是这些主题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参与这些活动,和县本土的词曲作者近年来又创作了《长在画里的农家》、《崭新的老家》、《幸福生活万年长》、《划起龙船闹三江》、《姐叫情哥你放心》等新民歌。这些新创民歌,在曲调上保留了原生态“和县民歌”的旋律和音乐元素,但又有所变化,而歌词却完全赋予了时代的特色,写二十一世纪农民生活的美好,讴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给人别具一格的欣赏体验。这些新民歌的登台亮相,不仅受到本地观众的喜爱,也走出和县,唱响省内外。这些新创的“和县民歌”在外地甫一亮相,便广受好评。在安徽省、华东六省一市、全国农民歌会等重要演出活动中,多次获得大奖。

更为可喜的是,2014年,“和县民歌”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和县民歌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众所周知,任何文化,都必须经传播,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而音乐又是所有传统艺术中最方便快捷的传播艺术,正所谓“会说话的就会唱歌”。民间音乐作为精神产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播的过程一直都伴随其衍生和发展。“和县民歌”楷莫能外。

怎样让传统艺术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让其发扬光大才是最好的保护。目前,“和县民歌”虽然小有成就,但跟周边其他县、市的民歌保护传承以及宣传工作相比,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作为非遗项目的“和县民歌”需要更多的呵护与激励,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上的完美切合,否则很难成为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历久弥香的奇葩。

J607

A

1005-5312(2015)23-0171-01

猜你喜欢

和县文艺工作者原生态
迟到
原生态静宁苹果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路靠人闯 事在人为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2014年和县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