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船运记忆
——“中国船模大王”的守艺之路探析

2015-10-28陈海旭温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浙江台州31750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石塘船模技艺

陈海旭(温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浙江台州317500)

追寻船运记忆
——“中国船模大王”的守艺之路探析

陈海旭
(温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浙江台州317500)

一位被誉为“全国船模大王”的温岭民间艺术家,以一双清瘦的手打造出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船模,几乎达到无船不造的境地。本文将通过陈祥荣的制作船模经历,从而理清、分析石塘船模制作技艺的传承模式,探析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船运记忆和创新之路。

陈祥荣;船模;传承;创新

浩瀚辽阔的海域、蜿蜒绵长的江河、星罗棋布的湖泊,哺育了亿万中国人,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船文化。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古船千姿百态,承载民族的卓越智慧与独特美感。如何追寻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船运记忆?陈氏船模传承人陈祥荣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一种途径。

人物名片:陈祥荣,石塘镇箬山人,“温岭市石塘陈氏仿古船作坊”总经理,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有“中国船模大王”的美誉。其船模作品数量多档次高形制丰富,集观赏性、思想性、收藏性于一体,代表作有奥运火炬传递用船安福舻和漕舫船、隋代龙舟、宋朝海船、“大排”、“小钓”等。他所制作的船模代表了温岭船模工艺的崭新风貌,属于档次最高的馆藏级别,仅中国航海博物馆就收藏20多件。

一、注重传承,家学渊源深厚

1879年,陈祥荣的太公陈永根从福建惠安县东园镇迁至石塘镇石苍岙,从此,陈家人开始在石苍岙扎根,并以制造木船为生。

1954年,陈祥荣出生在这个纯海洋捕捞的小渔村。祖传的造船技艺,至陈祥荣已是第四代。自小生长于海边的他,长期与渔船接触,对船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8岁时,他给父亲打下手,17岁正式学艺。从小耳濡目染造船工艺的点点滴滴,为他今后的船模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靠着聪明好学和勤奋努力,他逐渐掌握从识图、设计到上漆、描画等几十道造船工艺。

1968年,陈祥荣成为温岭县箬山公社新洋大队木质帆船捕鱼水手。

1970年,任温岭县箬山公社木质帆船、机动船造船师。

1987年,任温岭市苍岙杨柳修造船厂厂长。

1997年,因钢质渔轮的兴起,木质渔船制作业逐渐萎缩,一大批造船工匠开始转行。陈祥荣也随之“改行”,开始制作船模。因其精湛的技艺而并被省内外各地聘为造船技术顾问或总工程师。

2006年,《浙江日报》刊文称其为“全国著名船模大王”。

2008年-2009年,制造奥运火炬传递用船安福舻和漕舫船,并制造了我国第一艘全木结构仿古游船“江山号”。此后,他的船模作品享誉海内外。

2009年,创立了“温岭市石塘陈氏仿古船作坊”,从此有了自己的作坊和品牌,并开始带徒授艺。

2010年,由他制作的20只船模,被中国航海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2年,被评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3年,为哈工大制造多艘教学船模。

……

60余载风雨历程,陈祥荣见证了船只制作的兴衰更替。他先后培养了11名造船师,主持制造了各类木质渔船60多艘,改造各类渔船46艘。制作古帆船模型50多种,各类船模200多艘。他的船模还漂洋过海,停泊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

二、追寻记忆,注重手作创新

陈祥荣在艺术和手工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他的船模融合了大海的元素,充满了海味。他用一双手赋予了每一只船模灵魂。走进他的船模作坊,只见,在那个不足五十平方米的狭窄空间里,既是用来堆放作品的空间,又是制作场地。地上和凳子上堆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船模。柜子上则挂满了锯、刨、钻、钳、凿等各种制船模的工具,而每种工具又有不同的规格尺寸。粗粗一数,光凿子就有20多把。制作一只船模,从设计、下料、出样、雕刻船形、制作零部件、组装、上漆……一系列流程下来,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因此,陈祥荣将每一只船模的制作过程视为一次心灵的修行。在他的手下,几十道甚至几百道船模工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雕细琢和耐心打磨中诞生了。

陈祥荣的船模不仅仅是一只船模,更是一种微型船,因为它们具有真正的航海功能。这与他年轻时造大船的经历和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先根据图纸尺寸缩放比例,再按一定的制造程序和要求制作。之后,还须经过放样、下料、装配等几十道工艺流程。与一般的船模制作者不同的是,完工后,陈祥荣还会将新制作的船模搬到河里测试性能。“能在水上航行的船模不仅要有漂亮的外观,而且要有航行功能。”陈祥荣介绍说,“船板之间的咬合不是简单的对接,而是采用对接、嵌缝、冲缝等凸凹接榫的方式咬合。这样一来,不仅能下水且速度快,安全性高,遇上台风也不会沉没。”不夸张地说,他的船模不比万吨大轮差,流线型的外观、精致的内部装饰,甚至船体的各种功能也是应有尽有,每一细小部分都做得很到位。

在石塘,船模最初是作为大船的船样或作为祭品在庙里祭祀之用。因此,船模的造型大多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很多老艺人也并不愿意打破传统的一些东西,船模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信仰,他们尊重老一辈的事物,认为就应该一模一样的传承。然而,船模的种类得不到突破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创新才是船模传统工艺走下去的必然选择。陈祥荣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将手工船模走出新的道路。

与那些闭门造车的手艺人不同,陈祥荣注重学习和研究。他认为制作船模需对船型、规格、历史、用途、航行海域等作充分的了解,资料、图纸、老照片需一一进行核实、确认,然后按比例绘制施工图纸,但由于很多船没有资料,给制作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为拓宽了视野,打造独一无二的船模精品,陈祥荣积极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北京郑和与海洋研究会聘特邀研究员、温岭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沿海古船研究所所长及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高级委员等职,还积极参与各类全国性研讨活动。他觉得这些工作的意义很大,可以搜集到无数珍贵的古船照片和图纸,再从这些宝贵的资料中汲取养分。他还积极参加各地的考古发掘活动,一方面保护了国家珍贵的船模文物;另一方面研究了古船模的构造,可以探究新的制作方法完善现在的船模工艺。陈祥荣还善于研究各类书籍图谱,他说,“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对历史的思考。”在建造奥运火炬用船《安福舻》时,他查阅了《古船图谱》、《清代宫廷绘画》、《筹海图志》、《天工开物》等大量的历史文献,了解当时的制船工艺、船舶设施、文化内涵等,严格按照历史的记载制作,确保了仿古船的高仿真。

三、精湛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陈祥荣的船模作品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数量众多,包括浙、闽一带沿海传统船型、古船、战船等古今中外各时期200多个型号的海船模型。然而,和所有手工艺品一样,船模作品出活较慢,而且是一项十分辛苦和乏味的工作,要想练成这门手艺,没有几年的勤学苦练做不出好作品。

因此,许多年轻人不愿在此技艺上雕琢心思。一些特殊技艺已经或者濒于失传,面临传承危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效率优先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使手工船模技艺及手锯、手钻、刨子等传统制作工具慢慢没有用武之地。

陈祥荣认为,拥有传人是传承技艺的先决条件和关键要素,这就涉及如何培养传承人才的问题。目前,陈氏仿古船作坊的传承模式分为两种:一、师徒传承方式:照葫芦画瓢方式。以船模成品为范本,让徒弟照做,不懂再问。随时随地传习。由于师徒传承的特点,徒弟经常跟师傅一起,所以学习起来,也就没有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师傅可以随时随地传习,而徒弟也可以随时随地向师傅请教。陈祥荣曾教过不少徒弟,如郭小利、林爱华、郭献华等。他们掌握造船技艺后,大多自立门户开始制作船模。但终究都因为没有生意而被迫关门。据陈祥荣介绍,船模行业存在技艺不外传的现象。艺人们的创作,大多按照船模图纸做。因此,珍贵的船模图纸在行业内是概不外传的。在拜师学艺过程中,师傅也不会将所有的图纸都交给徒弟。因此,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现状不利于传统船模制作工艺的传承。优秀的大师在老去,初入行业的新鲜血液得不到真传,那么百年之后,优秀的船模制作技艺还能看到吗?二、家族传承方式:在石塘,家族传承是一种传统的、广泛的、延续至今的传艺方式。从事船模的生产者,其制船模技艺是由父教子,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在家中学,代代相传的方式。因此,师徒传承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致使某些技术因为人为的原因而失传。

对于手艺如何传承,陈祥荣也有自己的想法,目前他最大的心愿是培养儿子成为接班人。自2012年陈祥荣被列入了台州市非遗传承人后,其技艺受到台州市文广新局的关注和重视。2013年,他与台州市文广新局签订了项目化传承协议,并顺利通过了台州市局对其师徒的传承考核。他还希望自己的船模作品走出国门,在国际知名的艺术殿堂展示;对手工艺者的生活状态、创作理念、创作过程进行影像记录,让人们了解手艺的珍贵和价值等。他认为,当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建立起保护意识,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推广及传承中。

四、把握商机,聚焦展馆市场

作为传统技艺的坚守者,如何把握商机,拓展市场是传承和守护技艺的关键。为拓宽制作和陈列场地,陈祥荣的作坊先后投入30万元用于场地建设和设施的配备,60万元用于木板等材料的购买。在为中国航海博物馆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制作20多艘船模后,陈祥荣逐渐打响了品牌,并陆续接到其他博物馆、海洋馆、专业高校等多家单位的订单。目前,每年接下10余艘船模订单,年产值20-30万元。例如,今年就成功接下国家海洋博物馆的订单。为筹划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船模博物馆,陈祥荣在制作订单船模的同时,还自行制作更多品种的船模。目前,他正在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议创办类似场所。

五、结语

船是石塘人的毕生情结,如今,花甲之年的陈祥荣仍痴迷于船模制作,坚守这门传统技艺。他打算在有生之年凭借自己的记忆,将消失的木帆船以船模方式一一重现,让温岭船文化广为人知,流传久远。但作为一门草根艺术,船模技艺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需要更多人的关心呵护。希望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能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处、交相辉映。

[1]陈祥荣,陈其恩.温岭渔船和陈氏仿古船作坊[J].船史研究,2014(22).

[2]姚明德,王渝生.船舶篇——宝船探秘:郑和下西洋科普丛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K826

A

1005-5312(2015)23-0146-02

猜你喜欢

石塘船模技艺
游石塘竹海
基于模糊PID的船模航向控制研究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船模静水横摇试验的不确定度分析
石塘镇对动物养殖场进行有效监管的整改措施
铅山县石塘古镇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研究
基于VDMS系统的通航船模操纵性率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