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的画面质感,蕴藉的信仰关怀
——西方文学范式探讨

2015-10-28杨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范式关怀哲学

杨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流动的画面质感,蕴藉的信仰关怀
——西方文学范式探讨

杨巍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东西方文学是在不同的思维范式下开展的文学实践。西方文学的色彩感,音乐质感和严谨结构使其呈现出一种与东方相迥异的特征,更具流派和范式性。同时,西方文学本身是建立在哲学和宗教根基之上的,其哲学关怀与对宗教的反思也构成其流派层面上的特征。本文从外在语言表达和内在思想核心两个层面对西方文学的特征进行归纳和试图探讨。

西方文学;形式主义美学;哲学;宗教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但是文学艺术又往往有超越时代的意旨和情感指向,并不断在此指向的引导之下走向时代的反方向,从而表达出超越整个时代的思想内核和情感述求。现代西方文学便是此类式样的展现形式之一,并彻底而从容的反映了反对现代西方社会物质生活肆虐精神无处可藏,精英文化失落,精神家园丧失的痛感。现代工业化生活的节奏越发加快,人们的内心便越发空虚,对真善美的渴望和对爱的终极需求便会成几何数增长。西方现代文学是西方现代社会的产物,更是一次打破常规,渴望创新与成长的伟大尝试。

对比中西方文学,往往会发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东方文学讲究的叙事的宏大和错综,所在意的往往是故事性,继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内在的精神实质。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不长,往往带有较强的思想倾向性,并在中国式的叙事逻辑指导下显示出了明显的东方神秘和复杂性。而相形之下,西方文学具有西方艺术的通性之一,便是拥有一种蕴藉的流动的质感,拥有明显的美学综合倾向性。

我国伟大诗人闻一多曾经提出诗歌三美,即“建筑美”,“图画美”,“音乐美”。闻一多的美学倡导具有明显的西式审美特质,通过闻先生的阐述,我们也能够找到西方文学的显著特点。首先,西方文学具有明显的色彩感,而这一点在魔幻现实文学中有更加明显的体现。西方著名爱情小说《荆棘鸟》始终让人感到色彩的交织,并且在色彩的交织中能够完美的感觉到情感的流动。《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牧场有着天空色的宏阔和浅浅的惆怅,罗马教廷有着暗红色的华丽和惆怅,各个场景无一不带有明显的色彩感。不需要明显的场景描写,读者却能通过典型意象的设置明显的感觉到色调的变化和情感的压抑和宣泄,便是西方文学对图画美的成熟表现之一。其次,西方文学具有明显的音乐质感,诗体和诗化的语言往往能够烘托出具有音乐感的梦幻般的场景。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经典名著《天使望故乡》是对诗歌和音乐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名著。文章开头便以“逝者如斯,那些随风而逝的灵魂,都已逝去!轻灵的精灵们,都回来吧!”烘托出具有明显音乐感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处时间的洪流中,感受到淡淡的无奈和神伤,复古的文体诠释出了那种身处现代社会中却始终怀有自己对爱和更美好的事物的追求的性灵如精灵一般的作家的真实心境。仿佛置身音乐中,仿佛感受到浅缓的流动的旋律,一种氛围便洋溢开来。再次,西方文学往往具有严谨的结构,即便情感显得恣肆,但问题始终是具有一定的规则的,即便意识流作品,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严谨的略带有学院色彩的结构理论,逻辑之上的思想传统,十四行诗(即比特拉克体)留下来的规范的写作传统成为西方文学的又一重要特点。叙事明显的起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分配使读着拥有合理的情节期待和情感疏导,从而在故事的不同和结构的相似中寻找情感与理智的最佳契合点。以上,便是西方文学的“图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综合体现和微观表达。

在西方文艺塑造和审美倾向重视赫尔巴特意义上的形式主义美学述求的同时,西方文学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哲学层次的关怀,其中意识流文学作品为重要表达载体。法国文学大师普鲁斯特的传世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中对于内心情感的描写颇为传神:“这时,悲伤虽然一天天减弱,却始终存在,一种来自对一个人日日夜夜的思念,另一种来自不可预知的属于内心的回忆,对一句伤人的话,对信中的一个词。其他悲伤,留到爱情中写,现在只说这两种悲伤。第二种比第一种残酷得多,我们对爱人的映像始终活在心中,他戴上我们给予的光环便光彩照人,不断产生甜蜜的希望,或者永久的平静的忧伤……”哲学的思辨性,人类行动与时空转换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全都彻底的展现了出来,并且随着普鲁斯特对内心情感的宣泄程度的加深,读着便越会陷入一种缠连的情感锁链中,仿佛被缠住而无法逃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生存本体的探求和对生命之为生命的原因的探究。思辨哲学是西方思想的结晶,而思辨的精神早已经在西方文学家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融入其思想中,成为其文学创作的终极关怀之一。中国文学以及广泛意义上的东方文学主张的是一种气氛的营造,情感的流动和意境的烘托,追求的大多是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飞跃,而西方诞生于哲学土壤中的文学却往往以具有更加深邃的哲学述求和更加尖锐的哲学批判精神而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西方文学除了具有广泛意义上的哲学关怀,还往往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根基。西方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谈》、但丁所著《神曲》系列都具有明显的宗教性质,即便其中表现了对宗教虚伪的鄙夷和嘲讽,但却并不能抹杀其心中的信仰根基。反对宗教的形式主义和破除内心的宗教信仰具有不同的性质,反对宗教的形式主义仅仅是对其繁复形式的否定,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彻底否定。西方文学名著中所表现出了原罪意识和救赎精神,以及尼采所提出的“酒神精神”及明显的“俄狄浦斯情结”等,都具有明显的宗教关怀。丽塔·达夫的名剧《农庄苍茫夜》中对种族和宿命的描写具有明显的“俄狄浦斯情结”展示,不同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但表现的是相同的关怀和自我意识的回归。无论西方文学的题材和形式如何,无论其故事情节设置和意旨如何,其深处的宗教关怀和其成长本身所属的宗教根基都是不会改变的,宗教下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始终是支持并指引行动的终极力量。

西方文学是西方艺术的综合表达形式之一,其本身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西方艺术的画面感和色彩魅力,哲学思辨和终极关怀都能在西方文学中找到其根基。《失窃的孩子》中浓浓的生命意识,《十字军骑士》中深沉的民族信仰和宗教自豪,《荆棘鸟》中对爱和自由的终极渴望等,无不体现着西方思维范式下对自身生态的关怀和对自身生存现状的彻底反思。现代西方文学,在表达现代性思想情感变迁的同时,还具有反应时代焦虑的作用,同时其深刻的反思精神更是成为了使其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只要现代社会还在发展进步,只要生产力发展能继续变成巨大的社会财富,只要人们的心中还有对爱和更美好事物的追求没有改变,文学所承担的批判作用便不会削减,西方文学所承担的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精神便不会减少。

[1]李尚信.欧美文学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庆本,崔连瑞.中西文学比较[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3]张玉能.西方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I0

A

1005-5312(2015)23-0086-01

猜你喜欢

范式关怀哲学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菱的哲学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