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2015-10-28沈顺明江苏宜兴214221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宜兴紫砂工艺

沈顺明(江苏宜兴214221)

浅析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沈顺明
(江苏宜兴214221)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着多种多样的传统工艺,沉淀着特定时代的审美观,映射着时代特有的文化生活,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紫砂;传承;创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工业材料的普及,使得一些原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种类,失去了应对现实的能力,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丢失、灭绝,成为一种遗憾。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的宜兴紫砂工艺2007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独特造型法闻名于世。起源于北宋、繁盛于明清的紫砂工艺,和其他传统工艺一样,当下也存着传承与创新的瓶颈。

一、走近宜兴和紫砂

宜兴地处亚热带地区,位于太湖之滨,浙江、安徽和江苏三省交界处,是南京、杭州和苏州名胜景区的中心。宜兴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素有“陶的古都,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之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紫砂土资源,浓厚的茶文化历史,使得紫砂工艺的产生顺理成章。

以天然矿物风化―陈腐―锤炼而成的紫砂泥(又称五色土),经过不同的气温窑烧之后,呈现出紫而不姹、黄而不娇、红而不嫣、黑而不墨、绿而不嫩、灰而不暗的丰富色泽,加上其高温后鳞片状理想致密度的物理结构和一定的气孔率,使得紫砂茶具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能保持茶色、茶香、茶味、茶水不变馊,冷热急变性好,不易炸裂,不含有铅、砷、镉等有害物质,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二、从紫砂历史说起

尽管从宜兴骆驼墩遗址和西溪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7000多年前的陶器推断,把宜兴制陶史推进到了新石器时代,成为陶瓷起源的重要断代依据,但是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能找到的最早线索就只有北宋开始,根据宋人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则可以表明紫砂始于北宋。

到元代正德年间,宜兴金沙寺的和尚到民间定制大缸的时候,根据其成型方法,捏制出一把胎质紫砂壶,无名无款,成为史上没有记载的第一把紫砂壶。后来,跟随四川参政吴颐山到宜兴金沙寺读书的小书童供春,在闲暇之际偷偷地跟金沙寺僧学习壶艺,开始尝试着用泥片镶接和拍打身筒成型的方法,供春壶也就成为最早有历史考证的紫砂茗壶;嘉靖年间,供春已创制出“树瘿”、“龙蛋”、“印方’等多种壶式,到万历年间,时大彬开创筋纹器造型,壶底开始用钢刀或竹签在壶底刻划作者铭文和年号,并在弟子中推广,陈仲美将景德镇的瓷雕艺术与制壶技巧结合,缀已草虫,壶象花果,开创了紫砂花器的造型。

明崇祯年间,陈用卿在自己制的壶上引用诗文,开创了书画与紫砂的结合。当时,士人倡导浅尝低斟,流行小壶,惠孟臣创小型水平壶,容水60-80毫升。随后相继出现了赵梁、董翰、元畅和时朋“明四大家”,时大彬(时朋之子)与徐友泉和李仲芳“三大”名家,到清代出现了陈鸣远、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等壶艺名家。陈曼生将壶体形态与金石字画融为一体,使紫砂工艺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的参与。后来一段时间因社会的动荡和战乱,紫砂陷入低谷,到新中国成立后,紫砂工艺获得新生,涌现了范大生、顾景舟、俞国良、任淦庭、程寿珍、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蒋蓉等制壶名家。改革开放后,传统紫砂工艺走向了现代化,出现了徐汉棠、谭泉海、吕尧臣、何道洪、周桂珍、鲍志强、吴鸣、范永良、刘惠大、曹婉芬等壶艺名家。

回顾紫砂的历史,可以看出,几百年来的紫砂工艺,一直新品不断、名家不断,这些都是紫砂艺人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历程中,对于美好愿望的寄托与追求,特别是集紫砂文化、茶文化、书法、绘画和篆刻于一体的独特的形式语言,使得紫砂工艺千百年来一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三、宜兴紫砂工艺的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私营企业的增加和海外华人的追捧,宜兴成为“紫砂名城”,紫砂器的销量空前增长。然而面对以低成本、高效率、大利润为目标的集约化、批量化、自动化生产所构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宜兴紫砂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很多经营者不愿意投入资金开发新产品,只在价格上盲目竞争,以次充好,弄虚作假,导致工艺水准下降和市场更加混乱,形成了大量消耗紫砂原矿的粗放式经营的格局。其次,空前的销量需求和市场的混乱,使得紫砂原矿过度开采。由手段单一、条件简陋的产量小、品种少的开采,转向露天开挖,开采量急剧增加。还有一些违法分子,违法开采,造成紫砂矿井枯竭和报废。还有很多人看准了紫砂的经济效应,囤积了几百吨甚至几千吨的紫砂原矿,促使现在市场紫砂原料的价格一涨再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一些紫砂艺人过度的看中“量”,而不注重“质”,文化意识和创新能力薄弱。随着原料价格的上涨,紫砂工艺品在价格上也一涨再涨。但对于产品的造型设计,装饰形式等方面也基本上是重复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极少有创新,使得市场上的紫砂工艺品看上去都大同小异,更缺乏对紫砂的艺术性、文化性的深入探究。

综合市场、原料和工艺来看,紫砂面临着从过度采矿到批量生产,从产品贬值到资源枯竭的现状。

[1]姚迁.宜兴紫砂陶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J527

A

1005-5312(2015)23-0052-01

猜你喜欢

宜兴紫砂工艺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