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的神话
——高居翰眼中的晚明绘画生产机制

2015-10-28韩虹宇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长沙成都610207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居关系网美术史

韩虹宇(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长沙成都610207)

打破的神话
——高居翰眼中的晚明绘画生产机制

韩虹宇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长沙成都610207)

本文以西方著名美术史研究学者高居翰先生最新出版的专著《画家生涯》为切入点,通过对书中谈及明代画家的人情往来、审美导向、社会关系、赝作代笔等问题的分析,阐释高居翰先生作为西方学者独特视角下的中国美术生产机制。

高居翰;社会艺术史;明代画作交易

一、高居翰及《画家生涯》

高居翰,著名的美术史学者,长于风格分析,在14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撰写并出版多项著作。这本《画家生涯》整理自其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座,书中高居翰先生一改以往对绘画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明代绘画产生的客观环境之中,从大量信笺、笔记、提拔等有力的佐证材料入手,搜寻社会、经济、观者心里等客观因素,重新审视明代绘画史。

在书中风格分析学的方法是显而易见的。“认为绘画的价值很大部分源于它的风格,特别来自它的制作手法和‘笔触’,即合而成的画家用笔痕迹……”对画家之笔的重视是这一时期绘画欣赏的新风尚。与此同时,画家之笔还被置于一种市场性的交易中,成为画家们议价的筹码。

二、画作的创作动机分析

对于画作的创作动机,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为人情关系网,一为物质占有者与精神占有者间的互惠。这几乎是高居翰先生全书最为重头的内容,他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探讨画作的雇主与画家之间的协商与要求、交换和购买。“当画家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人们应当恰如其分地向他索取一幅画作,以作为某些人情往还中的一项,或者作为礼物的回报......这些非金钱的交易是发生在巨大的中国关系网络内的,这些关系网原则来说是建立在人情以及互惠的基础上......”正如高居翰先生所说,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社交手段,索画者通过索取画作表示出对对方艺术造诣及人格品质的追捧,而作画者又反过来以赠送亲手绘制的画作表示与索画者情谊的深厚。双方都出于一种人情往来的需要,且处在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之中。

然而第二种情况则更为复杂。自魏晋以来,知识分子们时刻宣称占有意识形态的高地,因而逐渐标榜一种迥异于大众审美的高级品味,一切精微的、细致的、装饰性的画作都被降为了世俗行列。如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中对院体画的批驳正是发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将画家看作有趣并且不同寻常的人,到认为社会地位高的人才会成为优秀的画家,……下一步便是声称士大夫的画不仅更好,而且跟别人有本质的区别。”文人画家在社会关系网中以不容置疑的姿态占据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现实的社会情况是,社会地位与物质资源的占有并不匹配。商人和新兴中产阶级希望用附庸风雅的方式抬高身价,而穷困潦倒的无业文人又不得不以卖画谋生。“........有文化和教养的画家得超乎他们之所愿回应文化较低但家境富裕而有权势的顾主或索画者对他们的要求……”在这样的交易模式下,文人画家无疑是处在被动的位置上的,坚守文人业余画家艺术乃自我表达信条的人越来越少,双方达成共识的功利意图就表现的更为明显了。这一点无疑是打破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哲学和艺术理想的神话,将我们对文人画家的认知拉到一个现实而鲜活的语境中来。

事实上类似的研究视角并不孤立,它与近一个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供养人、中间人、代理人以及职业画家、画室生产的研究可谓一脉相承。同为西方著名中国美术史家的柯律格先生甚至在他的专著《雅债》中甚至倾全书之力深入第论述了文徵明的社交艺术,将后世臆造的士大夫纯粹的艺术创作行为放置到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事实上这些探索是同属于“社会艺术史”研究的系统之中的。这与其说是一种“开放的美术史”的艺术理论重构,不如说是从更为真实的角度揭开了艺术最为原始的生发状态。至少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一种还历史本来面目的研究趋势,在艺术史被“打扮”和粉饰了数百年之后,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然而中国士夫文化和传统文人画理想已然深厚而与生俱来,作为后世的观瞻者,我们习惯性地以仰望的姿势观看前人的伟岸,却似乎在有意回避那些可能会将伟大艺术家们请下神坛的事实。然而这些事实不可变更地真实存在着,并且不容忽视地深刻影响着。不去面对他们,就很难给予中国美术史一个真正全面和公允的解读。

或许是没有儒家、理学、乃至民族情感的制约,西方学者更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盲点,并大胆地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这并不是无礼的,正如高居翰先生在书籍接近尾声的部分说的那样:“……他们在超然的精神和审美追求之外,仍有着尘世的需求与欲望,那么,我想我这样做并没有贬低他们,而只是让他们显得更富有人性,我认为,这样更加可爱。”这样的历史态度无疑是理性的,但同时也同样是饱含情感的、极具人文关怀的。这样一种关照或许正是我们审视历史应当秉持的初衷,并且也应当是艺术史研究最终的归属。

[1]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高居翰.山外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J209.2

A

1005-5312(2015)23-0031-01

猜你喜欢

高居关系网美术史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集学术鉴赏与收藏于一身——忆我的老师高居翰
高居翰 一个别样的17世纪
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教学研究
——以专科层次美术史课程为例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观探析
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