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最小文学手法看《咏水仙》的基本结构及其文学性的三个层次

2015-10-28吕兰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学性母题水仙

吕兰兰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

从最小文学手法看《咏水仙》的基本结构及其文学性的三个层次

吕兰兰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

文章通过用最小文学手法来切分英国浪漫主义的第一代诗人代表威廉·华兹华斯的《咏水仙》,可知这首诗中的最小文学手法可以分为三类:叙事、描写、抒情。在此基础上来探究解读《咏水仙》抒情母题中兼具创造的两种不可再分文学虚构想象的具象功能,并分析它体现的描写与抒情并重的基本结构,以此来浅析这首诗中体现的最小文学手法的文学性三个层次——基本意义、具体意义、潜在价值,完成对此诗最小文学手法符号——结构的完整理解。

最小文学手法;描写与抒情并重;文学性三个层次

咏水仙: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1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2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3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通向远方仿佛无穷无尽;/4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5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6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又怎能不感欢欣雀跃;/7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这景象所给的精神至宝。/8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9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10(选自《英国湖畔派三诗人选集》,顾子欣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英国浪漫主义的第一代诗人代表威廉·华兹华斯的《咏水仙》由240个汉字组成。如果用不可再分虚构想象具象为单位切分这240个汉字横组合集合,可以分为十个最小文学手法,它们依次是:(1)叙述者显身第一人称叙事;(2)自然景物描写(动态);(3)自然景物描写(动态);(4)自然景物描写(动态);(5)自然景物描写(动态);(6)自然景物描写(动态);(7)抒情(抒情主体第三人称隐身);(8)抒情(抒情主体第一人称显身);(9)抒情(抒情主体第一人称显身);(10)抒情(抒情主体第一人称显身)。这10个最小文学手法可以分为三类:叙事、描写、抒情。

通过用最小文学手法对《咏水仙》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本诗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类型,下面笔者将通过此切分来讲述《咏水仙》这首自然抒情诗的抒情母题中兼具创造的两种不可再分文学虚构想象具象功能,并分析它体现的描写与抒情并重的基本结构,和它的最小文学手法文学性的三个层次。本文也由这三个部分组成。

一、兼具创造两种不可再分文学虚构想象具象的功能

《咏水仙》第三、第四诗段情感的直抒胸臆,其实是通过抒情主体第三人称隐身或第一人称显身的心理描写手法表达的,因此,这里的自然语言横组合片段呈现的不可再分虚构想象具象既可被视为抒情,又可被视为诗人的内心心理描写,即抒情主体在这里表达了以自己为代表的诗人们在看到这一景象时都会情不自禁的表露出兴奋不已的心理描写。

这是在西方诗歌中经常见到的抒情诗常见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类似于在中国诗经中的“兴”,以情寓于象中被激发,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二、描写与抒情并重的基本结构

华兹华斯的诗被认为是西方诗歌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完美典范,而通过对《咏水仙》的最小文学手法的具体切分,我们发现,这首诗歌写作的基本结构正是描写与抒情并重。

在诗的开头,诗人叙述将自己比喻为一朵孤独的流云,孤单地在高高的山谷飘荡,孤傲的诗人发现了一大片金色的水仙,由此交代了叙述的人物(我)、地点(山谷)、事件(发现一大片水仙花),这是最小文学手法中的叙事体现,如文中切分出的第一个最小文学手法,这是最小文学手法中叙事的体现。

接下来诗人开始描写水仙的自然姿态,“随风嬉舞,随风飘荡”;且水仙很多,如天上的星星,都在闪烁,水仙似乎又是动的,沿着弯曲的海岸线向前方伸展,以及与闪动的湖波相比,它的摇曳更是轻俏,如文中切分出的第二、三、四、五、六个最小文学手法,这是最小文学手法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体现。

此后诗人抒发了看到这一片随风而动的水仙后愉悦轻快的内心感受,在诗人的心中,水仙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而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一种灵魂,代表了一种精神。诗人为有这样的旅伴而欢欣鼓舞,欢呼跳跃。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表现。但是,欢快的水仙并不能随时伴在诗人的身边,诗人离开了水仙,心中不时冒出忧郁孤寂的情绪。当然,诗人脑海的深处会不时浮现水仙那美妙的景象,这时的诗人又情绪振奋,欢欣鼓舞,如文中划分出的第七、八、九、十个最小文学手法,这是最小文学手法中抒情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这里体现了就如上面所提到的第三、第四诗段情感的直抒胸臆,既可

视为抒情,又可被视为诗人的内心心理描写,兼具创造了两种不可再分的文学虚构想象具象的功能。

由此分析,除了诗歌开头交代了叙述的要素外,此诗基本上是以描写与抒情并重的基本结构,验证了华兹华斯的诗是西方诗歌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完美典范。

三、从最小文学手法看文学性的三个层次

最小文学手法的基本意义、具体意义,以及潜在价值,即最小文学手法文学性的三个层次。

(一)基本意义

在文学审美风格研究中,最小文学手法是一个典型的符号第二性系统,有两次结构转换,可以用模式表示为(ERC)RC1 5,ERC是第一次结构转换,(ERC)RC1是第二次结构转换。最小文学手法第二次结构转换产生的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的造型性、虚构性,就是最小文学手法最基本的文学性,或者说是最小文学手法结构符号整体的基本意义,这种造型性、虚构性,是最小文学手法整体中(ERC)RC1中的(ERC)的所指C1,与自然语言符号整体作为符号能指(ERC)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符号的附加意义,第二性系统的意义。

而现在用《咏水仙》中某个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的造型性、虚构性来加以说明这一基本意义。

如“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这二十个汉字作为“意义”整体成为符号第二性系统景物描写的能指(ERC),它们有一个单义的附加意义所指C1——关于一片水仙花随风而动的景物描写图画,这就是这里的水仙画面摇曳舞动的一种造型性,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加上诗人的改变、联想、创造性想象,使这种意象和诗人情感相结合,赋予了“水仙”人的情感。如诗中所写“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因为这时诗人看到水仙是高兴的,自然看到一片水仙花随风而动的景物图画时就自然联想为水仙也是因为高兴才跳舞的,这就带来了这种文学虚构下的某种文化含义,在诗人的心中,水仙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而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一种灵魂,代表了一种精神。诗人为有这样的旅伴而欢欣鼓舞,欢呼跳跃。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表现。

因此,水仙在诗人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寄托和向往。诗人的心灵和水仙的美丽景色融合在了一起,其内心情感在自然中得到了寄托,代表了那时诗歌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文学含义。

这就是最小文学手法第二次结构转换产生的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的造型性、虚构性,是最小文学手法结构符号整体的基本意义。

(二)具体意义

自然语言保持自己结构边界、结构转换规律前提下的语言艺术性,或者说自然语言的装饰性与反常化,就是最小文学手法的具体意义。

现在用《咏水仙》中的语言艺术性来加以解释。

如诗人写到水仙的舞动时与湖波相比“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这体现了对这里的水仙画面摇曳舞动的意象技巧,即鲜明对比。

本诗中语言的清新朴素,也是一种语言艺术。

还有《咏水仙》这首诗的英语文本、汉语文本等其他不同语种的不同文体翻译,是自然语言媒介的语系不同或组合形式不同下的具体意义的不同体现。

(三)潜在价值

叙事母题、描写母题、抒情议论母题三大类型之间对立关系的相对规定,是潜在于人类最小文学手法的集体无意识中的。

在《咏水仙》中,如前面提到的切分的最小文学手法可以分为三类:叙事、描写、抒情。

拿本诗中叙事母题的潜在价值来说,它是与描写母题、抒情母题的潜在比较中才确定的。它们三类的相似之处是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切分的自然语言片段,它们之间的差别是:

1.叙述母题在诗的开头,诗人叙述将自己比喻为一朵孤独的流云,孤单地在高高的山谷飘荡,孤傲的诗人发现了一大片金色的水仙,由此交代了叙述的人物(我)、地点(山谷)、事件(发现一大片水仙花),这是本诗中最小文学手法的第一个切分,对叙述对象发生在移动过程中的事件或相关情况,是最小文学手法中叙述的体现。

2.描写母题是水仙摇曳开放的自然姿态,如文中切分出的第二、三、四、五、六个最小文学手法,是发生在相对静止时间中的各个物象,是最小文学手法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体现。

3.抒情母题是诗人抒发了看到这一片随风而动的水仙后愉悦轻快的内心感受,如文中划分出的第七、八、九、十个最小文学手法,这是最小文学手法中抒情的体现。

总之,只有兼顾最小文学手法的基本意义、具体意义,以及潜在价值,最小文学手法符号——结构才算完整。

综上所述,用最小文学手法切分文本,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文本的符号——结构意义,深入了解文本的显在价值和潜在价值,是完成文本细读和精读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之一。

[1]苏敏.文本文学审美风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苏敏.文学符号学构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05).

I561

A

1005-5312(2015)05-0003-02

猜你喜欢

文学性母题水仙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一株水仙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爱丁堡水仙
水仙帖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我喜欢洋水仙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