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创作中的底层叙事

2015-10-27

戏剧之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社会底层文学创作贾平凹

杜 娟

(吉林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部,吉林 四平 136000)

文学创作中的底层叙事

杜 娟

(吉林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部,吉林 四平 136000)

“底层叙事”是目前文学研究界较为流行的一个文学理论,它主要关注的是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也就是以文学所要表现的客体而言的。底层叙事始终以一种人文上的关怀审视着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命运归宿等都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样的作品特别容易和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底层叙事;含义;意义

“底层叙事”主要关注的是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也就是以文学所要表现的客体而言的。其产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现实主义文学自身。目前许多国内外的作家都执着于“底层的叙事”,代表作家有约翰·斯坦贝、梁晓声、迟子建等,他们始终以一种人文上的关怀审视着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命运归宿等都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样的作品特别容易和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际上,底层叙事实际上是一种既严肃又带有独特艺术效果的写作形式,它一直执着于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对社会中受压迫或者受歧视的群体格外的关注,并在现实严肃的前提下注重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

一、底层叙事的含义

要想了解什么是底层叙事,那么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底层”,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作者底层叙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真正的理解作品的审美内涵。

首先,“底层”与“底层文学”的含义。“底层”的内涵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最早出现在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所著的《狱中杂记》中,这部作品中的“底层”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的代名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底层”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着不断变化,其表现的主要对象工人和农民实际上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由此可见,“底层文学”就是以“底层”为表现对象或题材的文学作品,体裁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目前以底层人民大众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都非常的炙手可热,如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约翰·斯坦贝克的“工人三部曲”等。

其次,底层叙事的基本形态。目前学界对底层叙事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文学的表现对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上,有些人甚至将其看作为社会斗争的主要工具,这实际上与底层叙事的形态密切相关。底层叙事主要分为四个形态:“现代性”批评形态、拓展阶级冲突形态、道德超越形态以及宗教救赎形态。其中“现代性”批评形态呈现出文化保守主义的色彩,在批评与坚守中诉说着传统文化,如贾平凹的《秦腔》;拓展阶级冲突形态实际上是对左翼文学继承和发展,这种类型的作品阶级之间冲突较为明显,如曹征路的小说《问茫茫》;第三种形态道德自我超越的某种倾向化,显示出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如许春樵长篇小说《男人立正》;第四种形态则是具有浓厚的宗教救赎味道,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中同样表现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和反思,如贾平凹的《高兴》。

二、底层叙事的意义

底层叙事之所以引起大多数人的情感共鸣,根本原因就是它表现出了底层民众最真实的生活状况可精神困顿,同时也表现出了传统与现代、道德与金钱、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矛盾性,从而给予了读者心灵上的冲击。

首先,人物自身无可奈何的体现。纵观底层文学的表现对象,他们总是处于一种无可奈何之中,在命运面前总是呈现出一种无力感,总是因为各种原因陷入无边无际的生活困顿之中。如贾平凹《秦腔》中的夏天义,他希望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保护那个即将走向凋敝和颓废的家乡,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徒劳的事情,因为城市化的进程浪潮几乎将原来的一切湮灭,乡村传统文化在无可奈何中不断地衰败甚至消失,而人在这样状况的面前仍然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欲望对人“异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他们在欲望的引诱下不断地挑战着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最终成为了社会中的“异化”人。对“异化”人的描写表现出了作家对社会存在的黑暗面的一种揭露,他们用自己敏感且锐利的眼睛去发现生活和时代的顽疾,从而引起人们对社会底层的重现关注,这是一种有建设性且目的性的揭露,它既表现出了作家本人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思考,也表现出了作家对社会底层大众的怜悯和同情,呈现出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综上,文学创作中的底层叙事描绘出了处于社会最低端的大多数,将隐藏在他们中间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困顿用叙述的方式呈现在了大众面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无声但最具有朴素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写作形式。

[1]田俊武.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底层叙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03):81-84.

[2]赵学勇,梁波.新世纪:“底层叙事”的流变与省思[J].学术月刊,2011,(10):117-123.

[3]毕光明.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科社会科学版),2006,(05):51-56.

I041

A

1007-0125(2015)11-0258-01

杜 娟(1982-),女,吉林四平人,硕士,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社会底层文学创作贾平凹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盲山》的“盲点”释义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西安这座城
月迹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