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认同与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体诉求

2015-10-24陈三宝

党史文苑 2015年20期
关键词: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三宝

[摘 要] 认知和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依次演进的前提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则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反思和创新。认知、认同、自觉追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主体诉求的三个重要维度,由认知理解领悟,进而凝聚主流价值认同,形成自觉的文化追求,最终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主体诉求的根本价值指向。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 主体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的道德意识中,内化到民众的内在心理,外化为群众的实践行为,真正转化为大众的自觉追求,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才能从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根据传播学理论,传播系统包括四个主要环节——源头、渠道、信息、接受者。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目标,则必须注重接受者的主体诉求。本文从接受主体的认知、认同、自觉追求三个维度探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新路径。

一、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前提基础

认知,指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过程。要形成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的真正认知理解,明确其含义、功能、意义等,这就需要“诠释”和“灌输”两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个环节,诠释,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背景下,解释这12个词是如何随着历史潮流发展而来的,阐释出中国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富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从西周的成康之治、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开元之治、明代的永乐之治到清代的康乾盛世,都体现了国家富强的图景。民主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时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着民主政治思想。文明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了和谐的个人修为;“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和谐的社会秩序;“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体现了和谐的大同世界。其次,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自由在中国古代语境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怡然自得、休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内心感受;二是指正统思想的对立面,即放纵、散漫的态度。平等和公正一直是人们的美好愿景。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在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上的不平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最后,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敬业是我国古代的重要道德规范。“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体现了敬业是古往今来立业之根本。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忠信之士”等都体现了诚信的价值。友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古代历来重视关系的和谐,注重友情。

只有在中国历史传统背景下,具体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将历史与逻辑联系起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将抽象与具体联系起来,才有利于加深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第二个环节,灌输。这种灌输并不是强制性的、“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使宣传者和人民大众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形成一种对话理解式的运行方式。正如恩格斯告诫德国无产阶级优秀分子时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2]p588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要克服对人漠视的“单向投注”的弊端,注重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形成主体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意义,进入共同的认知领域,这就要提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新时期新阶段,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进一步拓展内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不仅仅取决于物质样貌,更取决于精神样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取得实效,就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根植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联系起来,从具体事物抓起,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启发群众的觉悟,进行群众的自我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

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价值整合

认同,表现为心理共鸣和行为共识,是人们对于待定文化系统的情感归属。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理性力量的提升,逐渐形成了以道德及价值观为核心考量标准的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作为关系存在,需要考量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应,激发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这就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人民大众实践之间的矛盾。

(一)树立问题意识,把握时代声音。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p289这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提供了现实指导原则。endprint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必定要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大众的需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改革,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基层民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如何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一步解决好生态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如何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直面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有效、可操作性的理论思想来予以回答,才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立足根基。解决的问题越多越合理,就越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就越深,就越容易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就越宽广。

(二)彰显“以人为本”,坚持正确价值取向。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p9-10显然,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抓住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的根本。

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主体尺度为根据的,它揭示着价值主体的诉求。“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利益选择,实质是主体正确处理群己关系这个基本问题。”[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所倡导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改革的攻坚时期,不可避免地将损害一部分人利益,这影响着一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各种文化思潮的此起彼伏,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主义等思想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人们面临着精神懈怠和价值迷失的风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广大公众立言,真正落实和解决人民大众的诉求,才能获得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

三、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理论掌握群众,就是使理论内化进群众的心理,外化为群众的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着国家、社会、个人的目的需求,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凸显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夙愿,彰显着社会进步与时代精神。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量,实现由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变,就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使理论掌握群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众的自觉追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众的自觉追求,最终需要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人的能动性与动物的能动性是有区别的。动物是对外界及内在刺激的本能反应,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环境。人则不同,人可以按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实践活动,满足人的需要。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考虑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7]p382人的存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存在,人只有通过这种思想和目标指导实践行为,才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还是建构人类自身,都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用反作用的方式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在不断连续的实践行为中积极建构自身,都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身心完善自身,使人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实现从实然的人向应然的人的超越。这种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道德境界的提高,必须启发人的内心自觉,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我国古代传统中的“慎独”就体现了高度的道德自律精神。“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道德自觉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我约束,谨言慎行,不做有失道德之事。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注重培养大众的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进程,转变为大众的自觉追求。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当促进大众的理性认知,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产生对道德的敬重感和践行道德的职责心,使价值观得以现实化展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4-02-2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唐志龙.价值观的主体尺度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1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彭月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