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主体性:“四个全面”战略的价值向度

2015-10-24曹金龙

党史文苑 2015年20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

曹金龙

[摘 要] “四个全面”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具有深厚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内涵,同时更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是党和政府人民主体性价值向度的重要体现。人民主体性是“四个全面”战略提出的重要依据,也是战略的价值核心,实施“四个全面”战略要落实这一价值取向,体现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把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统一于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 人民主体性 “四个全面”战略 价值向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逐步提出并最终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引领民族复兴的系统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保障;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保证。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把人民的美好期待变成生活现实,生动体现了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向度。换句话说,“四个全面”是党和国家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最新体现和行动指南。“四个全面”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是党和国家前进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明确其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对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引领各项工作,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施好完成好这一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主体性是“四个全面”战略提出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带领人民求解放、求发展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步步提出的过程是为了解决人民关注的问题,为了满足人民发展的需要,体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一项人民的事业。《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411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人民主体性思想”,形成了人民本位的价值观并且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进程。党的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始终是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作为党的宗旨。邓小平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决定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本质上就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

人民主体性贯穿战略提出的全过程。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人民在“奔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向前,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人民对美好生活有着更高的向往、更多的期待,为取得更全面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描绘出全面小康社会的清晰图景。在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必须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抓紧推进全面改革,破除发展障碍,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要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但也不是无拘无束、信马由缰,必须要遵守法治的底线,才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改革也好,法治也好,党都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领导角色,只有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的密切联系,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可见,“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的提出,不管是战略目标还是战略举措,都深刻体现着“为民”的价值取向。人民主体性,是“四个全面”战略得以提出并最终成型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价值旨归,同时更是深刻理解并全面落实这一重大战略的必要前提。

二、人民主体性是“四个全面”战略的价值核心

判断一个政党的价值观,主要看这个政党的纲领、政策和实践。“四个全面”战略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战略布局,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其中的每一个“全面”都体现着人民主体性这一价值核心。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人民主体性的现实目标。坚持人民主体性,就是要在行动中了解人民的需求,体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一,实现小康是人民群众的切实愿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目标,不是共产党要设立一个堂而皇之的目标来笼络人心,也不是政府想编造一个可有可无的概念去宣扬政绩。而是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国长期落后的历史事实,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立足于人民群众要过上美好生活的切实愿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实现小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二,全面小康覆盖所有人群各个领域。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也即是说,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并不是某部分人或某个阶层的小康社会,也不是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小康社会,而是覆盖到所有人群,涉及各个领域。在覆盖人群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涉及领域方面,我们的小康,经济建设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要找到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文化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生态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

2.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人民主体性的根本途径。因循守旧没有出路,改革创新方见未来。回顾历史,改革是我国取得巨大进步的强大力量;展望未来,改革依然是我国继续前进的关键因素。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也是让群众更多分享改革红利,实现人民主体性价值理念的根本途径。这是因为:第一,改革的动力来自人民。改革不仅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我国经济、文化、民主法治等方面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同世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仍旧有一定差距,催生了改革的诉求。人民有所呼,国家有所应,“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第二,改革的措施方便人民。改革成果的取得,最终要体现在每一项具体的措施中,而这些举措的实施,是为了方便社会的生产、人民的生活。方方面面的改革,删繁就简去除复杂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大的便利。第三,改革的目的为了人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利益固化现象,产生既得利益群体,形成利益藩篱,其中受损害的无疑是广大人民群众。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即便是如此,也要下深水、涉险滩,勇于打破藩篱,扫除障碍。“改革,化身为醒目的执政标签,凝聚成最大的时代共识,寄托着万众的幸福梦想。”[5]p119只有为了人民,改革才能突破“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endprint

3.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主体性的制度保障。价值追求并非一成不变,好的价值追求也需要好的制度规范。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导向同样需要制度的保障,而全面依法治国正能承担起这一重任。第一,依法治国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人治传统,受“三纲五常”等诸多等级思想和依附观念影响严重,成为制约民主法治建设的一大障碍。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向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官僚主义发起攻击,用法律约束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二,依法治国是深化改革的护航明灯。中国这艘饱经沧桑的巨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线上扬帆远航,必须要深化改革来加大动力。深化改革就要打破旧的条条框框,但这种突破要有正确方向,法治便是深化改革的护航明灯。只有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才不会在改革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第三,依法治国是人民利益的制度保障。在我国,法律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对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作了制度性的规范。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家,方方面面的事情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工作就无法进行,会造成很大的混乱。不讲法治,只会对少数掌握资源和权力的阶层有利,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百害而无一利。法律,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人民利益的制度保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依靠。

4.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人民主体性的根本保证。处理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坚持人民主体性价值取向的根本保证。第一,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风雨历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中华民族构成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再没有哪一个政党,哪一个组织,能像共产党一样在中国享有如此高的荣誉和地位,同时承受如此重的使命和担当。党在整个中国事业中都承担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灵魂作用,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第二,从严治党才能够锻造出领导中国前进的核心力量。事实证明,枪林弹雨打不垮共产党,糖衣炮弹却成为重大威胁。面对贪污腐败等严重犯罪,必须要重拳出击。必须反腐倡廉,实现政治清明。打铁还需自身硬,从严治党,重点管好党员干部,才能成为领导中国前进的坚强力量。第三,从严治党是为了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党坚强有力。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员干部作风优良。全面依法治国,党自身必须带头守法。一些党员干部不作为,甚至胡作非为、徇私枉法、贪污腐败,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影响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狠抓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实施“四个全面”战略要落实为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取向

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前进的力量源泉,离开了人民就会失去动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6]。党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路线,更是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关键所在。“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它既包括了战略目标,又包括了战略举措。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成小康社会,怎样建成小康社会。其中还包含了为谁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内涵,体现了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取向。今后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必须以人民主体性为价值引领,在方方面面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一,要实现战略的科学性和战略的价值性相结合。“四个全面”战略是一个科学的整体,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之间相互支撑。战略的科学性意味着战略符合客观规律,能发挥应有作用,这是一个合理的、高效的、有机的战略体系;战略的价值性意味着战略要依靠人民实施并最终由人民共享成果,获得更大的利益,过上幸福的生活。从根本上而言,战略布局是要为人服务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相统一的。“四个全面”是要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社会在良善的法律下有序运行,党组织更好发挥领导和先锋作用。究其根本,是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逐步实现,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脱离了人民主体性这一根本价值,任何战略都会失去其意义,而被人民所摒弃。

第二,要实现国家发展与人民利益增长的辩证统一。“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7]。这一战略布局,有着服务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宏伟目标,同样,也有着立足于人民幸福的民生关怀。民为邦本,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更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有赖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特定阶段的部分人群可能需要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一些利益牺牲,比如农村就曾为城镇工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但说到底,国家发展还是为了全体人民利益的增长,都是为了人民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民富,国才能强,必须要实现国家发展与人民利益增长的辩证统一。

第三,坚持把战略目标落实到具体工作的每个细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四个全面”作为战略性的指导方针,对全国方方面面具有统领作用,但在具体贯彻实施过程中,必须在把握根本价值目标的前提下,把大的战略方针落细、落小、落实,抓住每一个环节,做好每一项工作,真正体现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取向。“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8]p38党员干部应该摒弃群众找我办事的姿态,确立我为人民服务的心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不会出现“上级部门简政放权,下级部门各自为政,人民群众事情难办”的反面效果;实现“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正面评价。体现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向度,“四个全面”战略才能凝心聚力,才能保证满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轮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5]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07-01.

[7]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2-02-25.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马永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