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标记语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探析*

2015-10-23张博宇

外语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听者主观性情态

张博宇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话语标记语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探析*

张博宇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在交际过程中,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本文简要概述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概念、关系和连续性,说明其在话语表述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话语标记语的认识情态和多功能性,侧重体现其在言语交际中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话语标记语;主观性;交互主观性;认识情态

1 引言

话语标记语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会话场景中被频繁使用。近年来学者们对话语标记语的逐渐关注和重视,使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语标记语具有丰富的性质特征和话语功能,蕴含着话语者或听者对交流信息的不同表达与理解,并且成为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标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式,话语标记语具有句法上的相对独立性和交际中的程序性意义,主要以词、短语或小句的表达手段为传递信息、理解话语内容和话语者意图起到引导作用,而且体现认知主体的元语用意识。虽然学者们对话语标记语已进行广泛、系统的研究,但是在话语标记语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上认知有限。

在人们日常交流中“主观性”往往能够表达话语的深层含义。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Benveniste在20世纪初期便提出,语言的主观性是话语者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属性,且在言语交际时留下的自我印记。此外,另一种标记语属性“交互主观性”也引起语言学领域的重视。以Traugott通过历时视角的研究为领先,她认为交互主观性是话语者对于听者观点的认同和关注。本文主要通过概述语言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二者的关系和连续性,从而对话语标记语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体现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 语言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

语言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提出源于哲学领域,随着后期应用和研究的不断发展,在不同领域都有更加长足的发展。主观性随着人文主义的潮流进入语言学领域,交互主观性则继续在哲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语言的主观性

在语言学界,“主观性”(subjectivity)是一个与客观性相对的概念,在话语内容构建和含义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话语是非命题性的,话语者可以通过语调、助词和语句结构来表达“自我”,使听者了解其情感、观点和态度等,从而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Benveniste甚为推崇语言的主观性。他认为,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普遍属性,让语言含义变得更加丰富,是话语者作为主体的一种能力,让人们的记忆也更加深刻。Lyons 则认为,主观性是指话语中多多少少地包含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换言之,在说话的同时,说话人也传达出自己对所述话语的态度、感情和认识立场,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Lyons 1977:739)。

然而,Finegan认为主观性在语言分析中主要体现为话语者的视角、感情和认识情态3个方面,进而让听者对其留下较深刻的自我印记,而且对话语意义的建构和识解极为重要(Finegan 1995:1)。Langacker作为语言学中认知语法的先驱,从共时角度出发对话语主观性进行研究,他认为,主观性同时存在于话语者和听者之间,而且他们从一定的视角最大限度地进行客观识解,从而增强其主观性(文旭 伍倩2007:60)。因此,在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语言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严格意义上也不是对逻辑命题的表达,而是话语者的心理体验、感知表现和态度信仰,主体性是话语者具有的一种语用调节能力,是一种自我意识和能力的显性语言表现形式。

2.2 语言的交互主观性

社会生活是交互主观性的基础,而语言作为一种物质介体能够充分体现交互主观性。从语言学视角来看,交互主观性作为一种动态的语言现象,包括话语者对听者的关注,后者对前者话语内容的深层分析和理解,以及对其做出的反应和反馈。在20世纪中叶,Benveniste率先提出“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还将其与主观性进行区分,而且奠定交互主观性研究发展的基础。认为,交互主观性是话语者和听者之间关系的体现,这种二者均作为联系主体的关系又成为言语交际的基础。

同时,Schiffrin 指出,“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是话语事件中动作者的活动(它包括动作者期望达到的感知效果以及预期之外的感知结果)和听话人对所有可接收信息的理解之间的相互作用”(Schiffrin 1990:121)。Traugott认为,交互主观性是指说话者通过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对听者的态度和信念,特别在社会意义上体现对听者“面子”或“自我形象”的关注。可见,交互主观性类似于主观性,同样表达话语者和听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也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交互主观性既体现话语者自身的意识和情感,还体现对听者的态度和评价,通过言语主体之间同感意识形成交互关系,从而在此过程中区别出自我,并关注和凸显自我。

2.3 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高频术语,备受中西方语言学家的重视。主观性是话语者个人观点和态度的体现,是交互主观性出现的前提,而交互主观性则体现为话语者对听者“面子”以及“自我形象”的关注。在话语中不存在纯“客观性”的情况,也无法表达话语者的情感和态度,只有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表达话语意义。在话语表达上,“主观性”的主要特点是:时间和空间表达清晰;标记语明确用以表述话语者的态度和情感;标记语明确用以表达论述时间的顺序;话语者遵循合作原则和关联准则进行话语表达。“交互主观性”的主要特点是:标记语明确用以体现话语者和听者的社会地位及关系;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语、限制语、插入语和敬语等明确标记语,引起交际双方的关注,可使听者对信息的隐含语义充分理解和认同(王敏 杨坤 2010)。

交互主观性是在主观性基础上产生的一个相对概念,是其语法化演变的结果。交互主观性更多体现在话语者和听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对听者的形象和情感需求具有直接影响。从话语的整个研究历程中可以看出,语言学家对主观性的研究早于交互主观性,而在日常语言沟通中由于人们对“自我”的更加重视,使得话语主观性更高于交互主观性。然而当交际活动产生时,话语者在表达对自我关注的同时,往往使用特定的语言形式关注听者形象,此时话语的交互主观性占据主导地位。

2.4 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的连续性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者通过对语言的组织和情感的表达来阐述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体现话语的主观性特征,同时也意识到应从对自我的关注转移到对听者的立场、面子和情感等方面的关注,从而实现话语的交互主观性。此外,在体现语言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其连续性,如下图所示:

图1 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的连续性示意图

可以看出,话语者和听者分别具备单独的认知域,在各自的认知域中,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事件及其它因素通过主体的认知解析被投射到内部的认知域中,成为主体主观性认识的一部分。在个体的交互中,由于信息展示方式的不同,主体对于信息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当信息最接近主体意识,将进入强主观性域。如与主体存在部分差异,将显示在主观性表层中。与此同时在个体之间进行交互,就形成交互主观性域。当交互主观性和个体的主观性相互重叠的时候,个体便存在交互主观性倾向(陈征 2014)。

3 话语标记语的认知情态与主观性

话语标记语作为话语连贯的组成部分,为话语者和听者在传递和理解话语内容时提供信息标记,引导和制约语言交际活动。“情态”是一个跨语言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在语言系统中从不同的层面和方式体现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可通过人称代词、情态动词、评价和语气附加语等多种形式表达话语者的观点、认知和视角,在语言学、哲学和逻辑学领域受到众多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其主要研究过程和观点如下表所示。

表1 “情态”研究观点对照表

以上观点阐述的共同特点是“情态”和“主观性”的必然联系。话语标记语的主观性是对情态的主要衡量标准,在表达过程中包含着对事件或命题的认知、态度、情感及立场,在此基础上语言的主观性被充分体现。情态话语标记语是思维或知觉呈现的标志,它负载着知觉视点,提示话语者的思维方式和倾向(彭兵转 2011)。下面将从以下层面阐述话语标记语的认知情态中语言意义的主观性:

(1)词汇层面:在英语中情态动词(如must,can,need,may等)均具备多义词性,并且具备多种时态,不同的时态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例如:

① a.Frank can play piano when he was at the age of five.(表示具有的能力)

b.Frank can play basketball when he has finished his term paper.(表示得到许可)

(2)语法层面:话语标记语从句法上说不可独立构成一种语法范畴,但是能够成为表达话语主观性的一部分。英语语言中那些具有时态、语体、语气和空间指示等语义的词语都能够用于表示时间、空间和人际关系,并且都以话语者为主体。英语中的助动词(如would,should,shall,will等)不但应用于将来时态,且更加体现语言的主观性特征。例如:

② a.The younger people would not like the idea.(表示一种推测)

b.The winner of their match will play in the third round on Friday.(表示将来发生的事件)

(3)话语结构层面:在话语交流中,话语标记语的结构关系标示功能不但能够传达信息的文字意义,而且包含交际意图,使其具有指向情态动词的特性。例如:

③ a.May I play the game on the Internet tonight?

b.Shall I play the game on the Internet tonight?

May 和 shall不是说明语句中的主语,而是对话语之外信息意图的指明。也就是说,它们主要表达的不是语义,而是表达一种倾向或用意,如请求、命令等情态含义。

(4)听者理解层面: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听者对所传递信息内容的理解会受到其选择层级与间接层级之间关联性的影响。也就是说,话语者表达的语气越委婉,礼貌程度越高,其间接程度越高。对于听者,却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和选择度去决定能否遵从话语者的意志或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为。例如:

④ a.Lend me a hand.

b.Will you lend me a hand?

c.Can you lend me a hand?

d.Would you lend me a hand?

从例④a到d的话语者的语气越来越委婉,听者可根据话语情态的不同拥有更大选择空间,在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由此可知,“情态”是话语标记语中主观性的主要表达形式,情态可以通过不同的层面达到主观性的充分阐释。

4 话语标记语的功能及交互主观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话语标记语的功能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与其功能相关的连贯理论、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顺应理论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审视话语标记语的功能,构建分析框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尽管学者们各执一词,看法不一,但是普遍认同话语交流是多层面的,话语标记语具有实现话语连贯、推理话语含义、理解话语目的、调整信息传递等功能。以此为基础,我们认为话语标记语具有多功能性,主要体现为语篇的建构性、交际的互动性和人际间的关系性功能,以及交互主观性特点(殷树林 2012:43)。

4.1话语标记语的语篇功能

在语篇的建构和组织方面,话语者通过话语标记语将话语组织成连贯的语句,表示话题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表述具体的语义关系,构建交际语境。连贯理论认为,语篇的连贯性表现为两方面:从语篇外部看,连贯的语篇应与语篇产生的情景语境相一致;从语篇内部看,语篇的组成成分应由衔接手段连接起来。所以话语标记语可在语篇的生成、解释、交换和意念等结构的不同层面发挥其连贯功能。例如:

⑤ a.—What is in the box over there? It is from my friend from Australia.

—So I mailed a card for my thanks.

b.—It is cute.It is like a little clue.

—So he can’t write.

例⑤a句中so承接上面意思,是近继承的表述。例⑤b句中so并没有直接接近上面话语的意思,是远继承的表述。由于话语是逐层递接的、连续的和继承的,话语标记语的近继承和远继承功能可构成后面的话语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延伸或升华。

4.2 话语标记语的互动功能

互动性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特征之一,能够调动听者的参与意识,提醒听者应对,确立共同认知状态。听者在信息交互中,随着信息交流进程的推进,认知程度不断发生变化,话语标记语作为话轮转换的衔接成分,具有提示和引导的功能。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话语标记语为话语者表明话语理解的方向,更为听者理解话语信息提供引导和标记,对话语的理解加以制约和控制,形成话语间的转折、让步和递进等逻辑语义关系,从而使其付出最小的努力寻找话语与认知语境的关联性,构建话语交际的理想语境效果。例如:

⑥ a.Well,he once told me that money laundering is the most underreported story in the drug war.Really?

b.I just know he is a student.Indeed.I must emphasize.

Really和indeed在信息交互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借助really表达听者对前文话语者信息的质疑,也就是话语标记语对于上下文差异的表现。而indeed则是听者对上文话语者内容的肯定,不仅承上启下,还加强内容的重要性,有助于听者对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4.3 话语标记语的人际功能

作为语言的3个元功能之一,人际功能使话语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用语言表明其身份和地位,表述其对事件的观点和判断,影响听者的推断和评价,由此建立和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话语标记语的人际功能主要体现为在不增加话语命题真值条件的基础上,话语者借助这种语言表达式来表明其情感和立场,调整话语的力度,缓和语气,维护交际者双方的面子,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语境条件,进行有效的言语交际。例如:

⑦ a.—Sorry,I am late for the opening ceremony.

—Well,we are here just now.

b.Regrettably,she still has not won the world championship.

⑧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UN Conference o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ill be held recently.

例⑦a句中话语者借助话语标记语well缓和语气,以维护对方的面子,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例⑦b句中的regrettably 和例⑧it is reported that 则表明话语者对该事件的态度和可信程度。

4.4 话语标记语的交互主观性

通过对话语标记语多样功能的分析阐述,我们发现交互主观性是话语标记语的最典型特征。在人们相互间的话语交流中,交互主观性是话语者和听者之间关系的体现,两者在此过程中均作为联系的主体,话语者需要意识到听者的重要性。交互主观性更多地应用于人际关系中,在话语者和听者之间主要体现为对听者的形象和情感需求具有直接的影响,而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更充分表达话语的交互主观性。

话语者可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语,不但可以将自己和听者放到同一个语境,还可以放入相同的情感中,让双方的谈话更快地达到主题,并让听者尽快地进入到话语者的思维方式中,此方法常常被人们运用到日常谈判中。另外,一些具有转换功能的话语标记语可以强调主题的中心,将偏离的听者拉回到话语者希望表达的情景中。话语标记语可以让话语在不同场景充分表达谈话的主题,让听者能够更加重视话语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话语者的情感立场,从而达到缓和交谈气氛,让听者感觉顾忌到自己感受的目的。因此,我们发现话语的交互主观性也是语言的一种特性,话语者可通过话语标记语将谈话的语义进行转换或承接,在认知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关注听者的自我态度和形象需要。

5 结束语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话语标记语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的重要性逐渐增强,主要是由于人们认识到在语言交流中该方向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观性是对自我的重视,表达话语者的情感、态度及立场,是对“自我”的重点关注。交互主观性更偏向于话语者对听者想法和形象的关注。通过语言结构和程序性意义,话语标记语在话语表述和理解层面上可以将“主观性”及“主观交互性”准确、生动地进行表达,并且对信息的认知和深入理解都起到积极作用。

陈 征.基于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连续统的语篇言据性分析——以论辩性语篇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彭兵转.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J].外语学刊,2011(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王 敏 杨 坤.交互主观性及其在话语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1).

文 旭 伍 倩.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7(3).

殷树林.现代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Benveniste,E.ProblemsinGeneralLinguistics[M].Coral Gables: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58/1971.

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An Introduction [A].In: Stein,D.,Wright,S.(Eds.),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Perspectives[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Langacker,R.W.Losing Control Grammaticalization,Subjectification,and Transparency[A].In: Blank,A.,Koch,P.(Eds.),HistoricalSemanticsandCognition[C].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9.

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Lyons,J.Deixis and subjectivity: Longor,Ergo Sum? [A].In:Jarvella,R.J.,Klein,W.(Eds.),Speech,Place,andAction:StudiesinDeixisandRelatedTopics[C].New York: John Wiley,1982.

Schiffrin,D.The Principle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J].Semiotica,1990(1).

Schiffrin,D.DiscourseMark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Traugott,E.C.From Subjectification to Intersubjectification[A].In: Hiekey,R.(Ed.),MotivesforLanguageChang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TheAnalysisonSubjectivityandInter-subjectivityofDiscourseMarkers

Zhang Bo-y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In the verbal communication,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are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Bas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the relations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them,this paper may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utterance,and make the analysis on epistemic modality and multi-functionality so as to place extra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of discourse markers.

discourse markers;subjectivity;inter-subjectivity;epistemic modality

* 本文系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跨文化职场沟通能力研究”(WY2014061-B)和黑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话语标记语视域下的非文学翻译研究”(12542210)的阶段性成果。

H030

A

1000-0100(2015)03-0079-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3.016

2014-05-05

【责任编辑孙 颖】

猜你喜欢

听者主观性情态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劳工(外二首)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三人成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