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

2015-10-21张晓锐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9期
关键词:排水资源化风景园林

张晓锐

摘要: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对雨洪进行控制和利用,而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是城市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需要将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和雨洪控制结合起来,以促进我国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新型雨洪;排水;资源化

一、雨洪控制利用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在很多发达国家被称为urbanstormwateranagement,简称USM,已经成为独立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雨水源利用系统、可持续排水系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系统、洪涝调蓄控制系统、土地的多功能利用系统等子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将不同的子系统结合,以实现各种功能和目标。USM的核心词汇主要包括资源、生态、滯留、利用、截污、减排等。其中,USM核心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子系统主要包括对源头、中途管网和末端水域采取径流削减和污染控制的措施;雨水资源利用系统和洪涝调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对雨水的收集、调蓄和净化,并结合USM的其它子系统涵养和保护水资源、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减少城市排水和水污染以及多功能利用土地资源。

雨洪控制利用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联系的纽带是水、土地和环境等要素。换句话说,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和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风景园林设计师可以采用或者应该采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的设计理念和控制利用技术措施。

二、雨洪控制利用在我国景园林设计中的发展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雨洪控制技术在我国城市园林风景设计中也开始逐渐的被进行应用,能够有效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宁波、北京等城市首先进行了试验应用,如北京在这些规划设计方案中,将雨洪控制利用的理念首先引入了进来,很多的实施项目中都将较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展现了出来;水环境保护和雨水非点源污控制是宁波城市规划的重点所在,在江南特色水乡景观的基础之上,在源头、途中和末尾对雨水径流应用相应的雨水控制策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这些措施有效的融入了进来。

在我国具体应用中,将雨洪控制利用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结合的城市还不够多,首先,城市能力会对其带来制约;其次,这种理念在很多城市中还没有被建立起来,没有将城市的整体发展同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我国城市风景园林雨洪控制系统

(一)强化专项规划引导

要转变观念,在编制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的过程中,把雨洪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放在资源利用、生态补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应编制城市雨洪控制专项规划以及在各层次规划中增加雨洪控制的内容;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增加一些雨洪控制硬性指标,如绿化覆盖率、下垫面透水率、水域面积等。对城市降雨引起的雨洪灾害进行风险分析,绘制风险图,作为城市排水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雨洪管理的基本依据。在城市防洪工程、居民小区、

公园、道路等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雨洪的积蓄和利用,将城市建成“水城和谐”的“亲水型”城市。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排水标准

目前我国的排水计算大多采用陈旧的产水模数方法,无法正确反映城市地表的产汇流变化,如果能够采用合理的城市雨洪计算方法,应用现代的水文学或水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准确地计算出在设定的降雨和地面环境条件下积水的位置、面积和积水深度,可以作为城市排水设施的设计基础。目前我国城市排水的标准很低,换算成降雨频率大多只有 1 年一遇左右,而我国大城市的防洪都达到了 100 年一遇的标准。可以说我国的多数城市相对于江河洪水是比较安全的,但是相对于城市暴雨是很不安全的。

(三)完善城市雨洪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

完善的城市雨洪管理的技术体系包括这样四个方面:

第一,城区降雨过程精细化预报技术。融合地面气象站观测、雷达测雨、中尺度天气模式模拟结果等,探索利用目前密集覆盖城区的微波网络预报和监测降雨的技术,捕捉发生暴雨的征兆,提前 2~3小时准确预报城区降雨的雨强、范围、中心区位置、历时和重点影响范围等。

第二,基于网络的模拟数据库构建与快速更新技术。利用卫星遥感、航拍和 GPS 等手段,动态获取城区下垫面信息和对中心城区不同形式下垫面 (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水系、立交桥、绿地、地下管线等 ) 精细刻画与快速录入数据库的技术,从而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城市微地形、各种下垫面分布及其质地、坡度、坡向、标高等特性的变化,研究快速获取地下管线位置、高程、管径、材质、淤堵状况等信息的探测与监测技术。

第三,多比尺城区降雨产汇流与调控过程耦合模拟技术。包括城区下垫面多比尺产汇流模拟技术、雨水管网水流及其调控模拟技术、城区河湖水系水流调控技术等。可按不同精度模拟城区地表降雨产汇流过程的计算模型,包括用于计算屋面、绿地、透水铺装地面、不透水铺装地面、机动车道等各类型地表净雨产生量和全过程的地表净雨计算模块,以及用于模拟各类地表雨水径流的形成和汇集到雨水口过程的地表汇流模块。建立能适应现状复杂多变的河道断面形式的河湖水力学计算模型,计算各种来水和出流条件下 ( 包括河道的渗漏 ) 的河道水流流量、水位。开发河道水工建筑物计算模型,计算河道上各类闸、坝、堰等水工建筑物的水流状态。耦合形成通过调节河湖水工建筑物工况参数来控制河道水位、流量的计算模型。

第四,基于风险决策的城区雨洪智能管理技术。构建针对不同雨洪积滞水状况、不同管道与河道调度方案的成灾影响分析模型,建立城区雨水管网与河湖水系的风险调控模型和城区雨洪管理决策支持模型,建立模拟结果后处理与立体动态演示系统和对系统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体系,集成完整的城区智能雨洪管理与决策系统。

四、城市风景园林雨洪的资源化利用对策

(一)雨水资源化

这是一种新型的、可产生多重效果的综合型技术,能够做到:节约水资源、水资源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循环负担、减少水污染对环境的破坏。雨水资源化,从广义上讲,是通过各种人工生态化措施改善雨水径流的形成、组分、输送途径和储存方式等,以便减少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城市排水系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水循环在更为生态的环境下可持续发展,进而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径流污染控制

城市雨洪控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径流污染控制,它具有改善城市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质的显著优势。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是指通过政策、法规、管理等措施对径流污染控制进行引导和规范。工程性措施由各种源头控制、中途控制和终端控制技术措施组成。源头控制包括汇水面材料的合理选择、透水路面、雨水花园、渗透设施和雨水截污措施等;中途措施包括雨水池、格栅过滤设施等;终端控制包括雨水塘、湿地、滞留设施、沉淀、过滤、植被过滤带等。

(三)洪涝控制

洪涝控制是在湿地、渗透、生物滞留及调蓄等环节减少径流排放或对峰值流量进行调蓄,以便减少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更是为了提高城市防洪的水平。其中多功能调蓄就是以调蓄暴雨峰流量为核心,集排洪减涝、雨洪利用、城市的景观、生态环境、城市土地高效率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雨洪控制利用设施。

参考文献

[1]马博,王强.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 现代园艺. 2014(10)

[2]车伍,周晓兵.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 中国园林. 2008(11)

猜你喜欢

排水资源化风景园林
生计资本对江汉平原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影响研究
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浅谈下水道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市政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