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现状调研分析?

2015-10-21杨战军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9期

杨战军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逐渐得到关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随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理念的日渐深入,相关研究和应用越发活跃。通过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旧工业城市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研究的相关内容,对我国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实地调研

0 引言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类建筑物是人类生产及生活的物质载体。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建筑物的物质寿命和功能寿命之间的差异,使得旧建筑的再利用日渐成为建设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1][2][3]。为了对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现状进行更好地研究,课题组采用网络调查、现场及档案馆查询、实地访问、观察记录、勘察测绘等方法,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沈阳、成都、武汉、青岛、天津、中山、大连、珠海、吉林和温州在内的22个重点城市进行了调研。

1 实地调研情况

1.1 东北地区

选择东北地区的沈阳市作为调研城市,具体调研项目如表1所示。

其中沈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其前身是沈阳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37年。当其迁至开发区后,铁西区委、区政府决定将部分原厂区划为公共用地,建设一座集城市景观、休闲娱乐、抗灾避险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广场,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图2为铁西重型文化广场核心建筑“持钎人”主题雕塑。

图2 铁西重型文化广场核心建筑“持钎人”

沈阳市铁西区作为中国的“鲁尔”,进行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改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从2003年国务院颁布11号文件,掀开了铁西区新的篇章,到2013年,铁西区的搬迁改造按照“东搬西建”和“退二进三”的思想,进行了十年,涉及企业倒闭、搬迁或重组。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如铁西重型文化广场,主要进行合理改造和重新利用。

1.2 西南地区

对西南地区的重庆市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项目如表2所示。

四川美术学院的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在进行改造前是闲置多年的军事产品仓库,2004年,四川美术学院筹建团队对其进行改造,如今已成为一个集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中心为一体的公共艺术机构,如图4所示。

图4 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

总体来看,重庆市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改造情况比较少,如重庆501艺术基地和四川美术学院的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这两个旧工业建筑(群)在改造前都是仓库,其结构空间大,并且处于校区附近,便于其改造为创作中心。为艺术家和学生提供了创作和学习的空间,也有效保留和保护了旧工业。重庆501艺术基地的涂鸦改造,为改造旧工业的外立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1.3 京津地区

1.3.1 北京

北京具体调研项目如表3所示。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4号院的798厂大山子艺术区,前身为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三分厂;751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与798艺术区相连,其前身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正东电子动力集团;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北京东四环慈云寺桥以东700米处,在进行利用改造前,是在北京工业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京棉二厂”;位于丰台区首钢二通厂内的首钢二通动漫游戏城项目,则是在首钢二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的。各项目分别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

北京是全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作成效显著的城市之一,北京的工业建筑遗存具有良好的再利用条件。一方面,解放后建设的大型企业多,工厂规模大,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工业建筑质量高,便于长久再利用。特别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一批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大型企业被迁出北京,大量的工厂闲置。这些厂区大都规模巨大,厂房及构筑物结构坚固,空间高大,再生利用潜力巨大[4]。

1.3.2 天津

天津具體调研项目如表4所示。

“6号院”的前身是英国怡和洋行天津分行仓库,因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台儿庄路6号而得名。“6号院”体量较小,共三层,其首层层高为7 米左右,其他楼层层高为3米左右。在利用改造时,仅根据入驻企业的需求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分隔,主体结构未进行改造。

通过对天津调研项目的分析发现,由于天津市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不到位,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近代工业遗产在城市开发中已陆续拆除,天津近代工业遗存很少,对厂房的改造基本为创意产业园,改造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且规模非常小,改造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

1.4 珠三角地区

主要对广州市的TIT创意园、太古仓码头、信义·国际会馆,深圳市的F518时尚创意园、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南海意库和中山市的中山歧江公园进行调研,具体调研项目如表5所示。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调研发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其对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改造较为成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旧工业交替情形也日趋明显。较其它地区而言,珠三角地区在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改造的方式多样化,且带来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调研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规模化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搬迁、停产、破产和倒闭,这就造成了大量工业建筑(群)的闲置[5]。由于这些旧工业建筑(群)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场内凌乱、用地比例过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城市更新中急需改造和清理的主要对象之一[6]。由于经济、技术及价值观念等因素,我国在城市的开发过程中对旧工业建筑多采取拆迁方式,国外盛行的旧工业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思路,在国内规模较小,方法也不够完善,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7]。

(1)改造项目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我国己经实施的再生利用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沈阳、重庆、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原有工业基础雄厚,加之城市建筑步伐较快,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因此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实践从自发行为逐渐走向规范化管理,成为国内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先导城市[6]。

(2)改造項目规模不大且功能单一。国内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规模一般不大,多为单幢建筑的改造,但近年来由于我们国家受欧美对旧工业厂区再利用的启发,在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涉及整个厂区的旧工业建筑群的改造。同时,改造项目中大多数被改造成建筑设计、媒体制作、广告策划等创意产业园区,其次就是主题公园、博物馆和旅游开发,功能比较单一。

(3)改造项目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健全。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过程中土地性质变更、规划许可、原有房屋产权变更缺少明确的政策法规;目前还没有一个获得公众认可的一个关于旧工业建筑保护价值的评价体系,致使工业遗产调查、认定、保护等一系列工作难以开展,在判定其保护价值的时候会有考虑不周等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其价值。

综上所述,我国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同时,企业的顺利改制无疑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闲置的旧工业建筑(群)若能得到充分的再生利用,会在带动区域经济、增加社会效益、提高国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建设领域的切实体现。在国外,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已是建筑师普遍涉及的业务之一,在这方面的方法、模式己经成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己成为国外许多国家旧建筑改造的主导模式。我国对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大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改造规模不大且功能单一。应该看到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力提倡对旧工业建筑(群)进行再生利用。

参考文献

[1]胡英,姜涛.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沈阳重工机械厂矿山设备车间再生模式[J].工业建筑,2010,40(6):48-51.

[2]陈伯超,张艳锋.工业区改造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关联[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1):39-42.

[3]史逸.旧建筑物适应性再利用研究与策略[D].北京:清华大学, 2002.

[4]刘伯英,李匡.北京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体系研究[J].建筑学报.2010(12):1-6.

[5]马新蕊.陕西“三线建设”述评——兼论全国“三线建设”[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3.

[6]庄简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7]张艳锋,全雷,陈伯超,徐帆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0):29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