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峡口坝隧道出口滑坡分析与防治措施

2015-10-21贺苏和巴特尔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9期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

贺苏和巴特尔

摘要:峡口坝隧道出口斜坡体受工程活动及降雨影响发生滑坡,威胁隧道洞口安全,通过勘察对区域地质条件、滑坡发育特征和成因等进行分析,对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价,指出斜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工程活动及降雨对斜坡体稳定性影响较大,尤其是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滑坡特征,提出采用抗滑桩、反压和截排水相结合的工程治理方案。

关键词:工程活动 滑坡 稳定性 工程治理

1 前言

在建三南铁路峡口坝隧道位于重庆市万盛区,长1425m。隧道出口位于陈家沟村,斜坡地貌,覆土厚2~12m,隧道洞口左右各设置一根抗滑桩,隧道仰坡为钢管桩注浆加固。

加固措施施工完毕后开挖仰坡,仰坡开挖高度约10m,开挖后仰坡以及天沟开裂,附近地表出现裂缝,有滑动迹象。随后对峡口坝隧道出口斜坡体进行勘察并提出工程治理方案。

2 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丘陵地貌,隧道出口位于凹型斜坡上,坡脚为自然冲沟,季节性流水,地面高程330~460m,坡度15~20°。斜坡植被发育,坡体中前部受隧道施工影响,植被破坏,地貌受人工改造较大,存在人工切坡及填筑平台,分布板房、加工棚及拌合站等(见图1-1/2)。

图1-1 斜坡中前部 图1-2斜坡中后部

2.2 地层岩性

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紫红色泥岩;上覆第四系坡洪积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厚度2~12m,主要分布于山间沟槽内;坡残积粉质粘土,厚0~2m,广泛分布于地表斜坡上。

2.3 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

勘查区处于莲花石向斜西翼,单斜构造,岩层产状N15°W/45°NE。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区域地壳稳定区。

2.4 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以沟水为主,坡脚冲沟为季节性流水,地表水不发育。

地下水有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两类。覆土多为黏性土,透水性及富水性均较差,孔隙水不发育;区内基岩以泥岩为主,泥岩隔水性较好,基岩裂隙水不发育。

3 滑坡发育特征与成因

3.1、滑坡基本情况

勘查区内滑坡根据变形特征及主滑方向分为2个区(Ⅰ区、Ⅱ区),见表1。

3.2、滑坡形态特征

Ⅰ区:呈扇型,长84m,宽70m,主滑方向167°,平均厚度10m。坡脚为前缘,洞口仰坡开挖坡脚为后缘,两侧以冲沟为界。斜坡体原地貌受人工改造较大,中后部加载人工弃土,弃土厚5m,并建有施工棚及板房。

Ⅱ区:呈长舌状,长210m,宽58m,主滑方向136°,平均厚度7m。洞口切坡坡脚为前缘,后部平台陡坡交界处为后缘,两侧以山脊为界。整个滑坡体处于凹形斜坡上,坡面多呈阶梯状。

3.3、滑坡变形特征

Ⅰ区:开裂变形严重,后缘板房内裂缝多呈弧形,长4~8m,宽3~5cm,工棚地表裂缝长15~20m,宽8~15cm,下挫约10cm。滑坡左侧边缘水泥路见羽状裂缝,长约3m,宽3~5cm。前缘坡脚见鼓涨裂缝,长25m,隆起高度20~30cm。13号钻孔在靠近基岩面附近土层中发现有镜面,倾角约20°,镜面见擦痕,表明局部滑面已形成。

Ⅱ区:隧道施工前,区内水泥路台阶有开裂,开裂方向垂直于主滑方向,宽度3~5mm,后缘平台水泥路裂缝长约20m,宽1~3cm。土层在降雨过后多发生下挫,形成多个阶梯状平台。隧道仰坡开挖后,仰坡及天沟开裂,裂缝宽2~4cm,呈弧形,走向基本与天沟平行,滑坡右侧边界新增3条羽状裂缝,宽1~3cm,长2~3m,左侧天沟外侧地表开裂,宽5cm,长约5m,基本与天沟裂缝贯通。原有裂缝均有不同程度增大,由于受预加固桩作用,桩顶仰坡有鼓涨变形。钻孔揭示土石界线附近土层多呈软塑状,未见镜面擦痕等滑动迹象,表明未形成滑面。

3.4、滑坡成因分析

(1)地形条件:滑坡处于凹型坡地形,利于降雨匯集下渗。

(2)物质基础:滑坡体物质主要为松散堆积层,结构松散。

(3)工程活动:隧道施工对Ⅰ区斜坡中后部加载,对Ⅱ区斜坡坡脚切坡。

(4)水的作用:根据施工晴雨表记录,斜坡变形前连续降雨超过10天,雨水下渗导致同土体自重增加,抗剪强度降低。

综上所述,持续降雨过后,斜坡土体抗剪下降,Ⅰ区斜坡土体不断人工加载后,发生松动变形,在Ⅰ区变形和洞口仰坡开挖共同牵引下,Ⅱ区土体产生松动变形。属于牵引式工程滑坡。

4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4.1、定性评价

斜坡变形迹象明显,尤其是Ⅰ区变形严重,且钻孔揭示局部已形成滑动面,表明滑坡处于蠕动~挤压变形阶段,故需对斜坡体进行防治。

4.2、稳定性计算分析

⑴ 计算方法

滑坡为土质滑坡,滑面为折线形,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计算。

⑵参数选取:

滑带土参数选取主要依据:①室内试验结果统计分析;②反演计算(反算时取稳定系数K=1);计算剖面模型见图1。综合确定饱和工况下参数见表2-1/2。

根据计算结果,斜坡体处于临界状态,Ⅰ区斜坡体若继续加载,将发生滑动,并牵引Ⅱ区失稳滑动。

5 防治工程措施

目前斜坡体处于蠕动~挤压变形阶段,对铁路施工以及后期运营安全影响大,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施工现状,采取反压、支挡、截排水等综合防治措施,工程布置断面结构见图2-1/2。

⑴ 对Ⅰ区坡脚进行反压,并禁止在中后部继续加载,反压平台标高为340m,在反压前冲沟低铺设直径1.5m管涵排水,反压后在反压侧边设置明沟对自然沟渠进行改移。

图2-1 Ⅰ区工程布置剖面图

⑵ 对Ⅱ区垂直主滑方向分段错开设置三排抗滑桩。第一排抗滑桩展布高程377m附近,共4根,桩间距6m,桩断面3×2m,桩长18m,嵌岩深度10m;第二排抗滑桩展布高程365m附近,共8根,桩间距5m,桩断面3.25×2m,桩长20m,嵌岩深度11m;第三排抗滑桩展布于358m高程附近,共6根,桩间距6m,桩断面2. 5×1.5m,桩长15m,嵌岩深度8m;

图2-2 Ⅱ区工程布置剖面图

⑶ 封闭地表裂缝,在Ⅱ区滑坡界以及滑坡体中后部设置3条截水沟,防止降雨汇集。

6 结语

⑴查明了峡口坝隧道出口斜坡体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基本特征、变形破坏特征、成因等,指出为牵引式工程滑坡,分析表明工程活动和降雨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尤其是工程活动,是滑坡发展和致灾的直接诱导因素。

⑵稳定性分析表明Ⅰ、Ⅱ区斜坡体均处于临界状态,稳定较差,尤其是Ⅰ区在继续加载情况下将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的失稳,从而牵引Ⅱ区斜坡体失稳滑动。

⑶研究提出以反压、支挡、截水的综合防治方案。①对Ⅰ区坡脚进行反压;②对Ⅱ区分段错开设置三排抗滑桩;③在Ⅱ区滑坡边界及滑坡体中后部设置3条截水沟。

⑷近年来工程建设项目频繁,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改变较大,尤其是工程弃土的放置,容易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文明施工,合理堆放弃土在工程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2、 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6)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 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主编《铁路工程地质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4、中铁二院重庆公司.峡口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 中铁二院重庆公司地质所,2010.10

猜你喜欢

滑坡稳定性
独柱墩桥梁上部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电网稳定性预测
夏季大山里的隐形杀手——滑坡
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整体控制稳定性分析
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整体控制稳定性分析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非线性多率离散时间系统零动态的稳定性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任意切换下的连续非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