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与“异”

2015-10-21郑海滨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7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

郑海滨

【摘要】谈到艺术,我们毫不犹豫地可以说出一系列作品,同时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追问是什么使他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问题,艺术的内在本质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探讨了艺术的特点,论述了建筑是离我们最近的“艺术”。

【关键词】艺术的独特性;艺术之于建筑

艺术作为一种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特点就是同与异的不断重复:舞蹈是舞蹈演员的动作不断地重复,各个动作尽管有差异,但在总体风格上又是一致的;电影是不同的片段连接起来的,而所有的片段与整部电影的主题又是相关的。艺术创作的同与异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一个作品与其他作品处处相同,则显得平庸少味,如果处处皆异,又易显得格格不入。必异同并用,同中求异,互相依存,互相補充,方能相得益彰。一切事物都充满了辩证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艺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右图是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内部景观,这两个三角形的对接就能很好的表达艺术中同与异的关系。两个三角形的顶端如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作品,而底座则代表的人民的想法和评判。同样是艺术作品,有的只能被小众文化所欣赏,既是略有创新,也同样不能被世人所知晓。而有的作品却能透过一点无限放大,使作品本身的独特性被大众所认可。同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有的作品跟随主流思想进行艺术创作,但最终淹没在时间的潮水中;有的人却能革故鼎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艺术作品的独特性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之处。

一、同中求异——艺术的独特性

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涉及到两个方面:传承与创新。艺术发展在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不断进步过程中,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继承性作为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遵循了艺术作品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继承。宗教观念的深入人心,从而使得古代西方建筑形式依旧受人推崇。而创新则是艺术发展中的必然步骤,不同时期人们的社会观念和思想价值正在发生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社会,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在物质温饱的条件下,自然会创造出丰富精神世界的一些东西。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而传承又是对创新的一种肯定,这样辩证统一的关系也正是同与异的平衡。

怎样的艺术作品才是独特的?如绘画里的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样一幅不大的画作,为何会在当时众多的绘画作品中脱颖而出,她的微笑时隐时现,令人捉摸不定,达芬奇如此精准地把握令无数观赏者为之倾倒。如中国的天坛、人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过了几百年、几十年,它们仍然那样耐看、那样感人。这些建筑的伟大在于其设计者把追求和激情成功地传达了给了一代代后来人。可以说,这些建筑是凝固了的高山流水与人民共和国国歌。

艺术作为表达和传递情感的工具,其最终面向的是广大人民,也就是受众群体。好的艺术是具有当代性的,这样才能达到与人产生共鸣。有些东西是永恒的,有些东西是时代造就的,转瞬即逝的,如果作品可以成为永恒的与人共鸣的那一类,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就需要艺术家足够敏感和聪明,知道这个时代需要什么,这样至少可以与当时的人产生共鸣。

例如安迪沃霍尔,他就是与当时的人产生了共鸣,所以看有些人的作品,需要放在当时的年代去看。 若是将毕加索的画拿到中世纪去,该会受到怎样的批判?

好的艺术家分为两种,一种是天才,例如梵高,他只要表现自己,就可以让世界产生共鸣,同时他的共鸣是永恒的。另一种是聪明人,他懂得去提升自己的内在,了解社会和人,懂得使自己的作品与这个社会产生共鸣。

二、异曲同工——艺术的综合性

艺术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了音乐,文学,绘画,建筑,雕塑,摄影等等,不同艺术类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艺术中得到激励,也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综合。绘画与建筑都体现一种意境,建筑可以通过绘画体现它的立体效果;雕塑与建筑均可以体现三维效果;建筑与音乐也同样有密切联系,有句话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深刻得体现了建筑与音乐的共同之处。各类别之间具有互通性,通过不同的作品我们能够了解艺术之间是怎样互相融合协作的。

(一)文艺复兴时期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所经历的一次划时代的思想变革。正是这个时期,各类艺术思想如泉涌般显现。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大教堂,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式及平的过梁相结合,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教堂内部的画像又大理石拼接成图,但依然十分精细。这一时期的文学,各地作家都通过各种语言创造出大量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民谣和戏剧等。

(二)现代主义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无非是它们的非传统。在对于传统的反抗或否定中,它们又是有所不同的。现代艺术中比较主流的是立体主义,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开创了立体主义绘画之先河。立体主义关注的是结构整体而非短暂的自然表象,因此在其画面形象中抽掉入的社会属性,一方面以“形式的实现”代替相貌的或情感的性质,同时也排除了轶事的和象征的因素。这种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对现代雕刻、建筑、工艺设计和舞台美术等领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真正的艺术,就像吴冠中的画,中西结合,自然又富有韵律,通过吸取和借鉴中西方绘画的精华,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又似贝多芬的音乐,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在蕴含了作者的创造力和感染力的同时,更是将时代的精神凝聚在一起,通过与宗教,人文,哲学,科学的相互联系,可以更好的表达艺术的奇妙。

三、艺术之于建筑

建筑,可说是离我们最近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建筑也在不断的增加,从建筑风格到建筑审美的定义都在不停地改变,而在这逐渐演变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建筑。贝聿铭曾说过:“没有一件优秀的作品是在瞬间完成的,是可以不经历时间考验的。对建筑来说也是一样,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对它做出正确评价。”这一点印证了贝老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十几年的时间,从最初法国人民的竭力反对,到现在世界游客的公认赞美,正是他独具见底的创意和设计,才赋予了卢浮宫全新的活力。

(一)建筑的艺术体系

建筑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但是不同的区域地点有其特有的文化和时代特征,于是同一种艺术形式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会有其特有的表现。因此世界建筑有五大体系的划分。包括以爱琴海为发源地的希腊、罗马和欧洲体系;古埃及、古波斯发展形成的拜占庭、伊斯兰体系;印度体系;中国体系;中美洲以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为中心的玛雅及南美洲的印加体系。各大洲建筑体系所具有的

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各有千秋,反映出各个时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二)建筑艺术的时代特征

艺术形式中有的以二维形式表现,有的以三维形式表现,我认为建筑是艺术的四维表现。除了空间上的三维,建筑还有时空的特点。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无论西方建筑还是东方的建筑,在古代,建筑作为权贵的象征,代代帝王的兴衰更迭都在建筑上有所体现,建筑成为了时代的象征,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三)建筑的艺术空间

建筑是一个与人类活动联系最密切的艺术形式,这主要体现在它独特了艺术语言——空间。 建筑的最初用途就是实用,坚固,经济,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建,只为人的日常生活遮风挡雨用,是利用建筑的空间进行人类的基本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坚固、实用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精神境界的需求,人们开始探索最舒适的建筑空间,使人们使用并享受建筑空间带来的精神领域的补充。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都很强调空间构图,这是因为空间有巨大情绪感染力,不同的空间特点,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效果。如宽阔、高大而明亮的大厅,令人心情开朗,精神振奋;如大、宽,但不高,低矮的大厅且黑暗,如西藏喇嘛教庙宇给人压抑、宗教神秘,甚至给人恐怖感;西方哥特式教堂,高、长,但窄,会使人想到上帝崇高和人自身的渺小。

建筑群常常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由很多单栋、单幢建筑或它们共同围成的广场组合成群。即便是单幢建筑,也是由许多不同性格的房间组成的。中国的建筑尤其重视群体组合,如传统的四合院。

北京紫禁城----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后宫、御花园、到达景山。一系列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空间的、顺序的出现,引起了象交响乐有序曲、高潮、尾声的顺序出现,使人的情绪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获得总体的享受,这种群体的艺术感染力,比起某一个单独的建筑单体来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

(四)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古代东西方建筑多以复杂的结构来塑造建筑,西方的建筑与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气势蓬勃的大教堂,还有虔诚的神庙。而中国的建筑则与环境融合在一起,中国园林往往建在不大的地方,但地方虽小,可作的文章却无穷。因为有多变的视角,这与凡尔赛宫等西方园林相反。东方园林立意给人带来惊喜、你原以为见到了最精彩的部分,但一绕过假山什么的,天地又有不同,可谓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园林作为自然之美,不需要遵循对称的原则,假山的堆叠,高树与低树的组合,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是每一个细部,处处注意到了图画美,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恰到好处。

一个建筑,如果不能融合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这个建筑做的再美,它仍然是失败的。所以建筑的艺术性就是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融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及风俗习惯,在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状态下,表现思想、情感及满足人的心里需求,并非仅限于营造美观的形式,艺术表现力产生于设计创新,严生于形式、使用功能与建构技术等综合方面。所以,由于各地的文化底蕴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一,导致东西方甚至各地区建筑的风格的迥异。反过来,同样可以从建筑的差异中了解各地的文化的差异性!

建筑的理念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前进,人对好与坏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但怎样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我认为这个没有答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标准。这也是所谓的价值观和标准的问题。但《建筑十书》里提到的“坚固、实用、美观”应该能满足多数人的基本要求。而作为我的观点,我觉得建筑上承载了许多建筑师的情感,对于大众来讲不一定看得出是哪一种风格或者是出自谁的手,但多少能感受到建筑师的情感。城市是建筑的载体,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建筑在城市孕育中不断成长,建築本身与城市的气质相互相吻合,互相发展。一个好的建筑不会显得很突兀,能融入周边的环境中,不娇柔,不造作,很自然,就像王澍的宁波博物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体现了现代化城市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这一想法是令人所值得学习的。可以这么说,建筑师既是一名艺术家,也是一个思考者。

参考文献:

[1]缘文美.论继承创新与发展---读邓焱《建筑艺术论》想到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2]拉木·嘎吐萨.摩梭达巴文化[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郑 海 滨(1965.1出生),男,籍贯(浙江温岭),現任浙江中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江苏金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高级工程师职称、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建筑工程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
纸的艺术
建筑与数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爆笑街头艺术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