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直径桩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

2015-10-21董艳峰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7期
关键词:温度控制桩基础大体积混凝土

董艳峰

【摘要】作者结合某建筑桩基础工程,阐述了大直径桩混凝土的施工方案,从施工准备、原材料控制、施工措施等方面重点阐述了挖孔桩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桩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拟建某建筑桩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其中塔楼下采用超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总计22根.该部分桩桩长在19.60~35.20m,属于超大直径超深人工挖孔桩,单桩混凝土浇筑最大方量接近1000m3,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40~C45,水泥用量大,施工及养护过程中容易產生温度裂缝,影响桩身质量。

2、桩身混凝土浇筑方案的选择

1) 方案1 采用冷凝管,采用此方案能通过控制管中水的温度、水流量、出口温度等,较好控制混凝土温度,但是人工挖孔桩的桩身混凝土属于地下工程,形状为长柱状,施工难度较大,影响施工工期且成本较高。

2) 方案2 在常规工艺基础上在混凝土配制、搅拌、浇筑、振捣、养护、测温等阶段实行温度控制。

2 种方案各有优缺点,方案1 在结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用得较多,技术较成熟,但在人工挖孔桩中使用不多,冷凝管对桩身质量的影响未有成熟的研究成果,且桩身较长,冷凝管布设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方案2 成本降低,施工速度快,综合经济效益可观,但是需要在施工前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统筹,并在每一个环节严格控制,并且监测温度变化,以确保施工质量。经综合分析后决定采用方案2。

3、施工准备

3. 1 孔内浇筑操作平台布设

浇筑前在孔内搭设临时操作平台,操作平台垂直间距2m。平台采用100mm×100mm方木搭设于主筋上,搭设长度≥200mm,方木间距900mm,上铺250mm×900mm竹胶板。当混凝土浇筑面距离操作平台约500mm 时,拆卸下一级施工平台,浇筑工人上移至上一操作平台浇筑振捣施工。当桩径为3.0m和3.2m时,按内层钢筋笼搭设平台,设置2个浇筑串筒。

3. 2 地下水处理

根据地质报告显示:挖孔桩主要穿越的地层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及微风化,而强风化为相对较强的透水层。场地的地下水水位较高,如地下水处理不好,会使桩身混凝土产生离析,影响质量。桩身混凝土浇灌前进行涌水量的测定,当孔内涌水量<0.3L/s时,采用明排抽水,抽水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当孔内涌水量>0.3L/s时,应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灌方法施工。根据现场情况,本工程桩的涌水量都不大,配备2~3台30m3潜水泵抽水能满足要求。

3. 3 封底混凝土与桩身混凝土的接缝处理

浇筑前,先清除封底混凝土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土层及松动的石子,使其表面均匀露出粗骨料。然后清除凿出的混凝土碎块,再进行桩身混凝土浇筑,以保证接缝处的黏结质量。

3. 4 预埋测温管

采用JTM-V10A 测温仪器,共选取了4根桩进行桩身混凝土温度监测。桩长25.0m 以内的桩每根设6个测温点,分别在桩头距表层混凝土100mm(A)、桩长中心点(B)、桩底距封底混凝土50mm(C)3个截面各设2个测温点,在桩半径方向中心处和桩半径方向距离护壁500mm 处。

3. 5 科学统筹

1) 提前签订商品混凝土供货合同,签订时说明具体供应时间、强度等级、所需车辆数量及间隔时间,搅拌桩根据入模温度、坍落度等特殊要求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2) 计算单桩桩身混凝土量,根据混凝土浇筑强度,配备足够的浇筑设备和人员。考虑运距、塞车、现场排队等候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混凝土运输车数量,并做好突发事件的预案,以免影响混凝土质量。

4、施工关键技术

4. 1 原材料控制

4. 1. 1 混凝土配合比

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40~C45,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因此原材料配合比需减少水化热。

1) 水泥选用大型旋窑水泥厂生产的质量稳定、水化热相对较低的台泥P·O42.5R 水泥,铝酸三钙含量低于8% ,能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早期水化热。

2) 细骨料采用河砂与人工砂比例为7∶3的混合砂,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用砂的含泥量和氯离子含量,更能保证混凝土质量。

3) 粗骨料采用5~25mm 碎石,该碎石颗粒级配良好,石粉含量低,对裂缝控制非常有利。

4) 减水剂采用CSP-1缓凝高效减水剂,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游离水,减少毛细孔隙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

5) 采用ZY高性能混凝土膨胀剂,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6) 为了降低混凝土的早期水化热,采用Ⅱ级以上粉煤灰作为矿物活性掺和料。

4. 1. 2 混凝土的拌制、运输

为防止水泥水化热峰值的提前上升,采用缓凝及降温措施。根据要求,混凝土搅拌站在砂石骨料堆上采用了遮阳、降温措施,以降低骨料的温度。同时,搅拌站配备足量的冰块,混凝土拌合用水加入打碎的冰块,以冰水拌制混凝土,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4. 2 施工措施

4. 2. 1 浇筑方法

桩身混凝土必须一次浇筑完,不留施工缝。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每层厚度约500mm,从下至上依次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必须保证第1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2层混凝土浇筑。搅拌车在卸料之前,要求高速运转1min,确保进入地泵受料斗的混凝土质量均匀。

4. 2. 2 振捣

混凝土振捣采用斜坡式分层振捣,即大斜面下料,分皮振捣,做到快插慢拔,均匀振捣。插点要均匀排列,桩径6.1m挖孔桩每个串筒出料口各配备2台振动棒,内层钢筋笼以内配备3 台振动棒;桩径3.2m 和3.0m 挖孔桩配备2~3台振动棒。振动棒插入到下层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约50~100mm,振捣时依次进行,不要跳跃式振捣,以防发生漏振。

4. 2. 3 混凝土表面处理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对于表面泌水,当每层混凝土浇筑接近尾声时,泌水或浮浆会沿坡面往下流,使用潜水泵在每层混凝土的底部将其抽排走。出现严重的泌水时,要及时调整施工工艺或适当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4. 3 混凝土养护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保湿采取表面洒水养护,使强度正常增长;混凝土保温则在表面用保温材料(塑料薄膜、草垫) 覆盖,使其缓慢降温。因人工挖孔桩桩身混凝土四周是混凝土护壁,护壁外为地层,环境温度变化较小。桩身混凝土与空气接触只有桩头一面,采用桩头蓄水法可同时满足保湿和保温的要求。在混凝土达到初凝状态后开始蓄水,经计算分析,蓄水深度≥0. 16m,该深度可以根据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的监测结果进行必要调整。

4. 4 混凝土测温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进行桩身混凝土升降温、内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等监测,由专人负责,每隔1h测1次,直至下降到合理温度。本工程测温14~15d,温度下降渐渐趋于稳定。

结语

通过在原有工艺上进行优化组合,在混凝土配制、搅拌、浇筑、振捣、养护、测温等阶段控制,某建筑人工挖孔桩工程的桩身混凝土浇筑方案论证充分,工艺简单,不需采用冷凝管,节省了造价,缩短了工期,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混凝土原材料中添加了粉煤灰等掺和料、外加剂等,减少水泥用量,同时混凝土拌制中采用混合砂、冰块,养护采用桩头蓄水措施,节能环保。通过上述措施,该工程桩身混凝土裂缝控制达到了预期效果,桩基础经过超声波、抽芯等检测合格,没有出现有害裂缝,保证了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时敏. 论述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 城市建筑,2014(2):172.

猜你喜欢

温度控制桩基础大体积混凝土
高速公路桩基础施工方法研究
道路桥梁桩基础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研究
基于PLC的智能加热座椅系统
电饭锅为什么不会把饭做糊?
浅谈公路桥梁桩基础局部缺陷的处理方法
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度控制
工业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分析
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蔚汾河特大桥承台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