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第十九号钢琴奏鸣曲》(Op.49 No.1)第一乐章音乐分析报告

2015-10-21刘丹

大观 2015年5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贝多芬

摘要: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奏鸣曲这一传统体裁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其重要成就之一,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喻为《新约全书》,在整个欧洲的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的第十九号g小调钢琴奏鸣曲(Op.49 No.1)是其早期的作品,本文对该作品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创作手法、主题发展、调性和声、等方面做了简要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作品分析

前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位伟大的德国音乐家,其创作涉及各种体裁,对奏鸣曲这种传统体裁的发展所做贡献是其主要成就之一,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史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称为《新约全书》。其中作品第四十九号op.49有两首,出版于1805年,有人认为是贝多芬为学生练习而创作。这两首作品最初出版时标题为《两首简易奏鸣曲》,但是其中的音乐之美却非比寻常,是属于艺术品味极高的作品。

接下来对贝多芬g小调钢琴奏鸣曲(Op.49 No.1)的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调性和声等做细致的分析。乐曲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及一个短小的尾声组成。

结构图示

?:呈示部(1-33):??

主部(1-8) 连接部(9-15) 副部(16-29) 结束部(30-33)

8(2+2,4) 7(4+3) 14(9+5) 4(2+2)

g:Ⅴ bB:Ⅴ bB:Ⅰ bB:Ⅰ

展开部(34-63)

导入部分(34-38) 展开中心(39-64)属准备(54-63)

5 8 7 10

bE-bB:Ⅰ bE-c-g:Ⅴ g:Ⅴ7

再现部(64-103)

主部(64-71) 连接部(72-79) 副部(80-97)结束部(98-103)

8 8 18(8+10) 7

g:Ⅴ g :Ⅴ g-D-g:Ⅰ g:Ⅰ

尾声

8

g:Ⅰ

结构分析

呈示部(1-33):

主部主题(1-8)只有一个乐句的规模,建立在主调g和声小调上,2/4拍,在p力度上以Andante速度呈现,主题动机为短时值半音辅助音式的级进与长时值上行跳进的结合,旋律由右手以单音形态在中音区呈示出来,左手则配以比较有特点的平行三度的双音和声织体。单音的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宽广旋律配上主属交替為主、间插有下属色彩的清新的和声进行,总体上显示出比较抒情、典雅的主题性格。乐句内部结构可细分为两个各为四小节长度的乐节(2+2 , 4),最后通过g小调的K46-V正格半终止形成开放性收束,以精致的8小节完成了主部主题的呈示(见谱例1)。这一主题的表情是略带灰暗的,这在古典奏鸣曲套曲中尤其是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并不常见。

.

连接部(9-15)同样只有短小的七小节,可分为承上和启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9-12)为主部主题前四小节材料的重复,像是短小的主部主题意犹未尽的反复,旋律与和声均未发生变化,只是力度稍加改变,音乐情绪更强烈一些。第二部分转调过渡到平行大调降B大调,为副部主题的呈示做了调性上的准备。连接部虽短小,却也很好的起到了主、副主题之间的桥梁作用。

副部主题(16-29),调性为降B大调,结构为一个带补充的乐句(9+5),主题动机由调式Ⅳ级到Ⅶ级下行减五度跳进及主音到属音的装饰性上行进行写成(见谱例2),该动机经过三次模进重复后于第24小节结束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后又进行了5小节规模的补充,进一步强调了主题形象,第29小节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副部主题。整个副部的低声部采用贝多芬所惯用的分解和弦式和声织体,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流动音型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使主题更具流畅性与抒情性,显现出主题优雅、活泼、乐观的形象。但总之,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虽在构成材料上并无太大联系,显示出对比的意味,但主题总的性格对比并不格外明显。

结束部(30-33)只有短短的四小节,以副部主题的动机(调式Ⅳ级到Ⅶ级的减五度跳进)反复而成,最后在降B大调的I级上形成完全终止而结束了整个呈示部。

展开部(34-63):

展开部分三个阶段:分别为导入部分I(34-38);展开中心部分(39-46);属准备(54-63),篇幅仍然是较小。与典型的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不同,这首作品主要采用副部主题的材料(减五度跳进动机)进行展开,大量运用模进这一展开手法,及向下属方向的的调性布局,使音乐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整个展开部结构分裂,调性不稳定,主题材料在这一部分得到了较为丰富多样的发展、变化。

I导入部分(34-38)4小节,采用副部材料导入,为副部主题减五度跳进动机在降E大调上的装饰性展开,以f的力度奏出,音乐形象顿时变得豪迈雄壮。短短五小节后于降E大调的I级形成完满的完全终止,迎接即将到来的真正展开发展。

II中心部分(39-46)大致可分为两个乐句(8+7),主要展开副部主题材料,前8小节仿似引入了新的材料,但其实与副部主题后面部分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型有联系。后面的7小节为结束部音型的模进,实际上仍来自于副部减五度跳进的动机。整个中心部分调性依次经过了降E大调、c小调、g小调三个调。

属准备(54-63),左手伴奏有持续性的g小调属音,旋律音调有主部主题的影子(半音辅助音式的级进与上行跳进),音乐在这里逐渐柔和下来,最后落在g小调的原位V7和弦上,等待主部主题的进入。

再现部(64-103):

主部主题(64-71)在主调上无变化再现。

连接部(72-790)旋律换到低声部进行呈示,上声部的和声织体以柱式分解和弦为主。后半部分旋律亦发生变化,转调至g小调的属和弦引出副部主题的再现。

副部主题(80-97),调性回归至主调g小调,后又短暂地转到属调D大调,最后结束于主调Ⅰ级主和弦。相对于呈示部里的副主题,长度扩充了4小节。

结束部(98-103),调性回归g小调,仍由副部动机构成,但换做低声部呈示,上声部采用柱式和弦织体。长度有所增加,浸入到尾声。

整个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还是有较多变化,主要表现为和声织体加厚,音乐更具动力性,但仍未改变乐曲整体抒情、略带沉重的气质。

尾声(103-110),因为乐曲本身整体规模较小,尾声相对也很短小,以建立在主持续音上几个和弦结束全曲。

总之,虽然本首作品与典型的奏鸣曲式特征不太一样,为一首抒情性的小型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作品中并不能堪称典型,但音乐语言洗练,材料纯朴,和声简洁,结构紧凑,奏鸣曲式的逻辑和层次还是比较完整、清晰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失为精品之作。

【参考文献】

[1] 万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8

[2] 雷蕾.浅析贝多芬奏鸣曲.辽宁师专学报,2005.第四期

[3] 朱雅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下)[J].钢琴艺术.2002 (12)

[4] 李近朱.乐圣贝多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刘丹 1992.01.20 重庆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