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语文中的被动句

2015-10-21周建玉

学校教育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古汉语古代汉语及物动词

周建玉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的古代白话。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它主要涉及文字、字体、语法、词汇使用、句子结构、音韵、拼音系统等方面的阐述。我们今天研究它,学习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掌握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及其特点;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在字、词汇使用、句子结构、语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我们更好的学习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下面我想谈谈对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的一些相关知识。

一、被动句的概念

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

远古时期的汉语里,在句子的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文中还是这种情况,而且甲骨文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也很少。西周金文中开始出现形式被动句,春秋以后被动句的形式丰富起来,而真正用介词“被”的被动句则出现在东汉以后。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动词本身表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

這类句子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它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不是施事。

(二)被动句

这种句子在谓语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形式标志。现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一般借助介词“被”来表示,古汉语的形式被动句相对来说则复杂些,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于”字句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

2.“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3.“为……所……”句

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为……所……”式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由被动式“为”字句发展而来的,在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低,汉以后开始增加,东汉以后成为一种主要的被动格式。这种句式主要是强调了动词,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格式,并一直沿用至今,如“流行歌曲为青年人所喜爱”。

4.“见”字句

助动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现代人们通常所说的“请勿见笑”(取笑我)或“请勿见怪”(责怪我)等,“见”都是同样的用法。

5.见……于……句式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例如,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不遭时也。(《史记·管仲列传》)

6.被字句

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被”作为介词介绍施事的“被”字句产生于东汉以后,并一直沿用到现代。 例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在先秦时期,“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为“受到、蒙受”。例如,“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三》)战国末期,“被”可以带动词宾语,就有了虚化的可能性,用“被”字的被动句即大约萌芽于此一时期。到了汉代,“被”字句就普遍应用起来。“被”从先秦的及物动词用法发展、虚化,逐渐变成了介词。

鉴于我所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对古汉语中的被动句的认知也不够深刻,粗略谈了对它的一些粗浅认知,与大家商讨研习,请大家给我提出指导意见。

猜你喜欢

古汉语古代汉语及物动词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