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大宇:竹中君子,独具匠心

2015-10-21

工业设计 2015年4期
关键词:竹条大宇竹材

钟情于竹,打造中国原创设计

竹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物件的制作。石大宇儿时对竹就很有好感,亲戚家中的竹席、竹背篓、竹筷,在他看来,都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和珍贵的记忆。可惜,尽管拥有深厚的竹工艺,当下中国市场上尚欠缺能够对应精湛竹工艺的生活用品,无法普及材料所拥有的深度,大众总有“竹材等同于低廉”的迷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石大宇在台湾南投发现生长茂密的竹林。可因市场需求萎缩,当地的竹产业濒临没落。谈及此,石大宇神情有些黯然和愤慨,“没有适合市场的产品,产业转以出口原材料为主,我不希望中国有一天沦为最大的竹材出口国!”他开始思考如何从设计的角度让竹产业重焕新生。

当下中国,大家都在讨论中国原创设计,中国原创设计的定义是什么?石大宇认为是以反省式思维探索未来和当下生活中各层面问题,了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需要什么,进而借由不同的材料和工艺表现出来的属于本国文化的设计。而竹,是西方鲜有,中国土生土长的材料,我们有与之对应的文化底蕴和工艺,自然是很具代表性的材料。最重要的是,竹还是新型环保材料,不但可以减碳、排氧、保持水土,还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拾竹材的意义格外深远。

于是,石大宇开始以竹为材料,持续创作蕴含中华传统开物观并对应当下及未来人们生活问题的产品。2010年,“椅君子”、“椅琴剑”应运而生。并双双获得德国红点red dot设计大奖,引发了国内外对竹产业的关注。配合生产的厂商也陆续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接近没落的竹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奖项的肯定,市场的认可.让石大宇在随后的设计中愈发坚定探寻竹材作为种长纤维的无限可能。

设计之路,回归中华文化

忆起在台的童年,石大宇先生笑言,自己小时候也很调皮和叛逆。“从小我母亲教我写大字,我都想尽办法逃脱。二十岁以前都没有想好好念书。”石大宇先生的设计路比一般人起步晚。在台湾上学时,他的专业是跟设计完全不沾边的国际贸易,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时,便毅然前往纽约时尚设计学院学习珠宝设计。毕业后在Harry Winston珠宝公司担任设计师,开始了珠宝设计之路。

回忆在美国的13年,他说自己无时无刻不经受着文化的冲击。一切新奇的事物让他眼花缭乱,他努力融入美国的环境,但是当专业被行业认可后,他却越来越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

“在国外,会特别珍惜自己的毋文化.因为小时候不懂,等到大了。才会比较我现在所处的文化跟我母文化的差异,也会更想理解母文化中的好。”在不断思考和衡量后,石大宇的回归也成为一种必然。1996年,石大宇返台成立设计生活品牌“清庭”,力图将有设计感的生活形态带入普罗大众的视野,并逐步开始自行开发设计产品。有舍才有得,在放弃珠宝设计之后,石大宇将目光转向更接地气的产品设计。在设计中,他致力于发展奠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上的当代设计,无论是发掘中国传统自然辩证法中天人合一的设计哲思。还是将中国传统开物观融入当代设计理念,亦或是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看见”行动,石大宇用设计践行责任.将传统文化精髓融于当下点滴生活。

注重工艺,推崇工匠精神

石大宇一直認为,设计不是艺术家似的天马行空,而是要解决问题,即具有“利他”性。这里的“他”可能是其他产业,也可能是客户提出的问题或要求,更有可能是设计师自发回应的时代命题。分析问题,看穿表象,进而提出无人能出其右的解决方案,这才是做设计的真正意义。

“最上乘的设计是以独一无二的美感遮掩最健全的功能。”例如他设计的壶的外观是写意的,可是写意当中还包含了非常准确的功能,这是在制作时被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使用体验相关。这种境界不是设计师可以轻易达到的,只有极具天赋、技艺精湛的工艺家才能做到。这些工艺家几十年如一日重复某项技艺,因着对自己或他人的责任感,细心雕琢作品并且不断寻求修正和创新,到达精通的程度后,他们又把自己的生命、创作的精神灌输到作品中,不仅满足视觉上的美感和精妙的使用体验,更能引发使用者的心灵共鸣。

“竹”代表着清廉与高尚。在我们传统的文化里有着美好的寓意和象征。石大宇希望借由“赞竹八方”这一设计装置,不但能将中国传统的“竹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更促使我们反思,最终有品德的人才更有资格欣赏及享有美好的事物。

屏七贤

“屏七贤”以竹料作为基本材质,以屏风为设计主题,应用竹编工艺完成,从备料、刮青、对开、等分、劈开、劈薄、定宽、整篾、倒角、编织全过程专门聘请台湾工艺师手工制作执行。难得的是,石大宇一改传统屏风的长形立面与直立式结构,完成了不规则造型立面、非垂直站立却能平衡稳重的设计挑战,为屏风设计开拓了崭新的思路和领域。

“屏七贤”所应用的竹编方法有:武夷揉捻编、风车编、六角编,波浪编(人字编)、自由编织法,这些编法广泛见于中国传统农、渔业生活的器物中,除了前述武夷岩茶揉捻筛,也可于农具、花器、鱼篓中见其踪影,值得一提的是,“屏七贤”的“风车编”立面完成了将200公分竹条一气呵成不间断编织的高难度挑战,足见设计之力正推动工艺技术不断进步。

桌八方

“桌八方”是根据石大宇方桌作品“桌八仙”延伸而出的八人桌版本,有著“广纳四海才俊、八方鸿儒云集”的寓意,灵感来自中国经典家具八仙桌,意在寻回被我们自己遗忘的中国血统,沿用“八仙桌”中常见的传统木作榫卯结构,毋需其他金属或塑料作为接合部件,但创新地采用竹材替代硬实木,这是个对于中国人而言富含文化情感且环保低碳的材质。

需要克服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竹材达到硬实木般的密度与刚性,以达到桌子需求的高度稳定性。桌脚的主体由三片富有弹性与韧性的天然竹条构成,各自以120度的角度相交,每隔一段间距再以竹制加固套件扣紧这三片竹条,增加结构强度,由此达致竹条刚性,结构合理稳固,是一个以设计促进工艺技术突破的例证。竹条以本真的姿态表现竹材长纤维的特性,而竹制加固套件则像竹节一样给予支撑,两者的关系就是竹子原生结构的再现。另外,竹桌桌面的部份则是由积层竹构成。

椅刚柔

“椅刚柔”是石大宇怀抱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信念,以世界坐具设计经典“明式圈椅”为题,以当代设计的精髓“可持续性”、“环保”、“减碳”及符合当代实用性和审美为改良准则,造就史上第一张可堆叠的全竹制圈椅。

凳君子

“凳君子”由五年生毛竹竹条构成,通体无任何金属、塑料等其他材质的参与。线性优雅的造型,掩盖的是以最少材料满足坐具结构、舒适等功能的巧思。突破性技术使每根竹条完成三度空间的扭转,达至金属般不对称的延展性。座位两侧,竹条先是轻微向外侧弯曲,而后转折回原本角度,中段的V型横向竹条则为方圆框中的竹条提供支撑和固定,在不破坏竹纤维的前提下,达致前所未有的锐角弯折。V型横向竹条与方圆框最突出的两根竹条,是这把坚实竹凳的主要结构,也是凳君子承重200公斤的有力保证。

柜茗器

“柜茗器”茶柜,是从中国南方的菜橱和英式茶柜得到启发,综合了华人运用简易物理手法达到保鲜储藏效果,并且延伸中国茶文化的英国人对于生活方式的讲究。此件茶柜设计改良了传统弯管竹家具易碎裂的缺点,采用创新技艺,将竹管剖开并包实心竹方式,保留了原生竹青美感,亦大大增加了材料强度。同时,茶柜的简洁竹条格栅设计,由于极为细致的比例拿捏,在不同观看角度之间呈现玄妙视觉效果。

椅剑琴

石大宇认为,设计能创造出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于是,他通过把看似简单的竹椅,得到了国际设计界最高度的认可。

《诗经》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言,想是竹本身造型与生长特质带出的个性诠释,而观竹时心境自然趋于平静朗和,更表现出竹独有的气质感染力。从栽种、收成、经过煮、剥、晒、干燥、防蛀、防腐等备料程序到成材,这是前人生活智慧的累积。

土地孕育出的天然材料,加上前人发展出的生活智慧,不哗众取宠,非特立独行,一把顺天应时、顺理成章的“椅琴剑”。竹剑为剑道所用之工具,为符合竞技需求,竹剑设计与制作在强度、弹性、平衡、重量等有一定考虑,所以若无天生适切的材料,就作不出符合严格标准的竹剑。

架册

“架册”书架的设计巧思,在于利用可活动的部件設计,增加了书架纳书的弹性调整度,十足反映了石大宇设计思维中“不为装饰性存在,而是为功能和因其所生特定美感而并存”的坚持。

桌品茗

“桌品茗”六人座茶桌是“桌八仙”改进版本。来自明式家具榫卯结构灵感的竹桌,更显大气的桌脚设计提供了强度和稳定度,在“慢工、风茶”展览中,将作为茶桌准备量产前的公开展示。

赞竹茶盘

这款产品获得2012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奖,其灵感来自云南香格里拉的藏族生活方式。石大宇应用当地村民堆栈柴薪的造型于茶盘中央的滤水器,象徵柴薪的竹制正三角柱过滤茶、水,并防止阻塞,三角柱还会因为过多水量的注入而充满生机、带有警惕作用地上下浮动,既可作为注水量的提示,也创造了错落有致的美感。受当地建筑屋顶的排水沟槽造型启发。石大宇以棉线与黑陶锤代替传统茶盘的塑料排水管,排水时以黑陶锤牵引顺棉线而下,降至底部的接水罐深处,在视觉上形成彷若结冰的水柱,一并解决了塑料水管不雅和排水的噪音问题。

猜你喜欢

竹条大宇竹材
传统风筝制作工艺(上)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颜色空间直方图相交法的竹条色差分类检测系统研究*
大宇弃置井ø244.5mm套管切割打捞作业实践与认识
竹材化学预处理对其表面纳米TiO2生长行为研究
基于桐油热处理的竹材理化性质研究
形影不离
制作风筝
农桑之心
借你一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