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015-10-21贺艳平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

贺艳平

摘 要: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师在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也积极转变教学行为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了学生。

关键词:教学行为;引导式学习;师生平等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行为。

一、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由“教教材”变为对教材的拓展运用

教材主要是一种用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教学工具,它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为教与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给予必要的分析、指导和帮助。但一些教师却把教材当成教学过程中的一支拐杖或是一个法宝,有的教师甚至是完全依赖于教材,懒于进行教学设计,对教材一成不变的使用使得他们更加缺乏创新和变革意识,也使教材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行为模式带来有力的冲击。新课程不仅从内容的设计和整体教学安排上都有了很大的可发挥空间和选择空间,而且从不同程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使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教与学工作。教师和学生对课本教材资源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发挥,充分体现了其开放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教师一定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思维上的惰性,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有选择、有建设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真正发挥其自身作用,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学习

旧的教学模式下,一堂课基本上都由教师主讲,知识的传播学习是灌输式的,而且因为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大部分时候都是在照本宣科,这就使学习环节单调且枯燥,同时,从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受到了影响和打击。周而复始,教师教得失去了激情,学生学得失去了兴趣,使教与学工作无法快速有效地进行,学习效率也不尽如人意。所以,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适应新课程需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地位的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和需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与之相适应或适合的教学场景,或使用一些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选用不同的方法。但不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认知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切勿为了教学效果而哗众取宠,使学习效率适得其反。

2.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意识

课堂就像一个小小的舞台,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个个人物,而教师应当是其中的导演,一个个学生都是舞台上的主角,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就要主动走下讲台,与学生形成积极互动。同时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使师生在互换“角色”中形成不同的学习体验,使师生加深彼此的理解,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和充当“教师”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创新及合作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由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平等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有时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更加深厚。如何建立和諧的师生关系,如何取得学生的信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一直以来都是让教师头痛的难题,尽管在实践中我们得出做学生的好朋友,能将教学中很多难题解决,但是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由居高临下向尊重、赞赏和激励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受教师的摆布,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在课堂中经常能听到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声和训斥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智力发育迟缓的、学业成绩不良的、被孤立和拒绝的、有过错的、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以及和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的尊重。在当下的课堂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特别吝啬,有的时候,作为旁观者的我都为学生的精彩想法所震惊,但不知道为什么教师却对此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表示就一带而过,或者再将学生的话重复一遍。我曾经观察过学生的表现,当学生感觉自己回答比较好的时候,他特别期望教师能对他的想法进行肯定,回答完问题后,用一种期望的眼神看着教师,如果教师对他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就会看到他很失望地低下头。

2.由权威传授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对立情绪。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师力求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在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活跃了思维,舒展了身心,有了责任感,更有了自信心。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行为,认认真真地投入到新课改中,不断提升自我业务水平和能力,大胆创新,将新课程总要求落到实处,为培养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金晶.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10).

?誗编辑 王梦玉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
探讨小学数学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
ISEC项目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研究
教师讲好政治课要注重身心投入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随堂练习,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