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口才梦

2015-10-21吕玉鹏

学子 2015年4期
关键词:口才讲台形式

吕玉鹏

随着口语表达在就业与职场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各大院校纷纷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最终的效果,却并非尽如人意,很多学生一学期上下来,还是压根开不了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到底我们的课该怎么上?我们的学生到底该怎样练口才?

反思的结果其实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字——“练”。

好的口才不是单靠专心听讲“听”来的,更不是靠认真记笔记“记”出来的,它是靠一次又一次地面对公众,真枪实弹、张口出声“练”出来的。

要“练”,要让所有人都多开口,我们需要解决的矛盾就是——课时太少,人太多。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很多院校口才课的任课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本着“实用”的原则,打破了原有教材中理论的系统性,将传统知识点,按照“听”与“说”这两项口才的基本技能进行了模块化的整合。在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及方法上都进行了改革。

但,这所有的“改”与“革”都基于一个思想核心,那就是——把讲台更多地留给学生。

这一变化直接带来了三大益处:

1.学生的训练人数和训练次数都较以往明显增多。过去我也曾带过这门课,一学期下来,除了测试,每个班都一定会有一部分人没开过一次口。但改革之后,我们每个班的所有学生,都在讲台上面对公众得到过近10次或10多次的训练。

2.训练的内容覆盖面较以往更广。例如,改革之后,我的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进行了有关普通话、朗诵、演讲、即兴表达、推销、辩论及求职等多方面内容的训练。

3.学生的角色较以往更新。由于课堂内容和形式的改变,学生训练中的角色定位都较以往更加丰富和新颖。例如训练中,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是朗诵、演讲环节中的表演者,也可以是主持人、是点评嘉宾;不仅是职场上的求职者,也可以是招聘者;不仅是市场中的顾客、也可以是推销员等等。

而要实现这一变化,需要有背后“三变”的支撑。

1.课堂组织管理形式的“变”。传统形式中,师生是1-48(甚至更多人)的管理关系,即使教师想得再周密,一学期下来,总有部分学生在训练中被遗漏,而新的形式实行划分小组、分层管理,师生关系变成了1-8(小组数)-6(每组人数)的干枝关系,这样班级人数即使再多,也会变得庞而不杂、多而不乱,如此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训练的全面性。

2.授课方式的“变”。授课中要强化学生的實践训练,弱化教师理论知识的系统灌输,将原有模式当中,教师1对多人的“讲”,变为学生活动训练过程中教师1对1人或对1类问题的“评”,而这种加强了针对性的具体讲评,对每个学生实际口语水平的提升才更有效果。

3.课堂内容的“变”。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整个课堂活起来,有效的活动设计是整个课堂的灵魂。

活动设计中要把握两个原则,一个是“合作”一个是“竞争”,“合作”是小组内成员间的合作,它可以帮助实现训练中的全员参与;“竞争”是小组之间的竞争,引进竞争才可能激活整个课堂,例如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寻找本班普通话达人的层层选拔和PK,成语对抗,难度推销中的巅峰对决,以及朗诵展示、演讲展示等等活动,无不充满了各小组之间的角逐和较量。

活动设计中还要贯彻一个中心,这就是“创新”,用“创新”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例如,在朗诵展示活动中,教师不限定内容,而是让各小组自己策划内容以及形式,并请一名同学担任主持人,一名同学担任场外点评嘉宾。

把讲台更多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的减负,教师在课前要花大量的心思去设计新颖有效的活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更是要高度的集中。仔细地听,认真地看,迅捷地做出分析,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几个班上下来,没有一个可以套用的评判,因为千人千面,所以,这样的授课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着实是一种挑战和锻炼。

除此而外,要想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尽可能去把讲台变大,变长,变成舞台,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更多的学生,面多更多的公众去锻炼。

我清楚地知道,一个仅是“敢说”“想说”的人并不能就算作是有口才,而真正的“能说”和“善说”将是口才最终的梦想。

我坚信,只有唤醒了学生对口才练习的热爱,当有一天口才课结束了,这份“爱”会延伸下去……而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旅途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更大的人生舞台的历练,终将会真正成为“敢说”“想说”也“能说”和“善说”的人,而那个最终的口才梦也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口才讲台形式
哲理漫画
高校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爱在讲台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语言就是力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演讲与口才》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应用探索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