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才是怎样炼成的

2015-10-21吴平金

学校教育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口才平均分三角形

吴平金

口才好,有着怎样的巨大魅力?它可以让人清晰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人了解你;它可以让人与人进一步溝通,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它可以让人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使你成为一个魅力四射的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副好口才,更应该有让学生具备好口才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分阶段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怎样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终身受用,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想,我们应该关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有话说,是好口才的基础

我们在教写作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告诉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可是学生却说“我什么也想不起来”。这时我们的教学恐怕就不能进行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里没货,当然写不出来。而教口语交际不正跟教作文一样的道理,学生有话可说,我们的教学才能开展。

(一)注重积累

口语交际是一种即时性较强的活动,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启其心志,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巧妙问答,应变自如。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积累的总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给学生上升入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时,我就告诉学生:语文课本很厚,我们的整个生活都是我们学习的教材,因此我们要多读、多听、多看。我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又对学生作了如下要求:一是增加阅读量。二是搜集整理谚语、格言、警句、歇后语等,并进行展览交流,以相互学习。三是据了解,很多学生喜欢看电视,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听相声小品,评书,百家讲坛等节目。平时多搜集小幽默、漫画、急转弯、谜语。这些东西虽然很“小”,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上是很有帮助的。

有了这些积累,相信学生的语言就不会再枯燥,词不达意了。

(二)创设情境

人具有在特定情境中被激发起潜能的特质。学生有没有话说,其实要看教师会不会创设激发学生口才,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等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可以说,情境是口语交际活动赖以发生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还可以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CAI课件、图片或绘制有关情境的图画再现情境,陈设相关的实物,制作必要的道具模拟情境,音乐、录音渲染情境,角色扮演体会、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在类似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学习,逐步领悟到口语交际的作用,能自然而然地进行交际,不知不觉间学习与人交际的方法。这样,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者持续。

(三)开发资源

学生的生活圈小,接触的群体不多,能说的话范围自然就受到局限。但我们可以开发生活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汲取的交际话题和交际内容是来自生活的源头活水,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训练时要善于运用。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业余生活的话题,都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有话可说,自然愿意交流。

初中的学生,不可能博学多才,说话自然缺少素材。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尽量有话可说,为他们将来有副好口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愿意说,是好口才的条件

第一,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开口。

第二,激发兴趣,做好学生入门的向导。

第三,营造成就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

三、学生知道怎么说,是好口才的关键。

(一)变换方式,让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肥沃土壤

1.精彩篇章的复述

课堂教学中,课文该学的知识点学完后,我喜欢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地毯下的尘土》时,就让学生来复述故事情节,文章是童话学生比较喜欢,经过复述,学生也进一步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出现了许多新的语言,在一时的复述中迸发出来,在表达得到训练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训练,课堂氛围变的异常活。

2.生动情节的表演

对于那些富有戏剧性的课文,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编课本剧,在课堂上当堂表演。例如,学习了八年级下册课文《钦差大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编排课本剧。学生有的扮”邮政局长”,有的扮演”市长”,有的扮演”法官”,有的则扮演”慈善医院主任”等。通过表演,生动再现语言,营造民主、平等的交际气氛,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3.深刻内容的续说

有的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尽,而有的课文情节虽已结素,但仍可以拓展想象的空间。这些意味深远,又是学生在已熟悉的情节上可发挥想象的内容,就成为我们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材料,续说就是一种好办法。我在教学《失街亭》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司马懿知道空城计真相后,他的表情会怎么样,有什么动作,会怎么说?因为这是课内知识的有序延伸,所以学生才有话可说。

4.真实场景的体验

我还注重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口语交际的魅力。我尽量创造出与实际情景相近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多次的角色体验,临场发挥,学生的口才也在不断锻炼中提高。

(二)明确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良师益友

1.教师是辅导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因做好辅导,教给学生说话的技巧和方法,指给学生学习的方向,做学生的明灯。

2.教师是示范者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做好示范,用自己的好口才让学生驯服,并为学生当好典范。

3.教师是合作者

教师和学生首先应是朋友,是合作伙伴,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学更有效。课堂中,教师要融入学生,和他们合作,帮助学生成长。

练就学生的好口才,该做的事,该研究的问题,该总结的经验太多。也许这些会让人怯步,但我们只要努力了,学生就会进步了。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笔者以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有趣的课堂”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因为,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的意义,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显然也十分有利。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对于小学生来说,這是他们认识数的一次拓展,更是学生思维的一次质的飞跃。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对例题认识我做了这样的安排:

1.听故事

师播放动画故事“两只笨狗熊”。

师:听完故事你想说什么?

生:狐狸大婶太狡猾了。

2.设疑

师:如果让你们帮小熊分饼,会像狐狸大婶那样分吗?会怎么分?

生:我会把这块饼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师:什么是平均分?

生:平均分就是两块分得同样多。

3.分饼(课件出示一块饼)

师:我们一起来帮小熊重新分分这一张饼吧。

师:这样分,行吗?

生;不行,没有平均分。

师:这样只能说是把一块饼分成两块。(板书:“分成”)

师:这样分,行吗?

师:这样分,行吗?

师:这样分,行吗?

生:行!(师操作将两块饼重叠在一起)

师:第4种分法我们就说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把板书补充完整“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

4.认识

师:我们已经把这块饼平均分成两份,那么每只小熊分到的饼在哪儿呢?(请一位学生上台指)

师:也就是每只小熊都分到其中的一份。(板书:“其中的一份”。)那么其中的一份是多少饼呢?

生:半块饼。

师:半块饼也可以说是整块饼的一半。(板书:“是整块饼的一半”)这“一半”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生:用表示。

师:他说的长什么样呢?我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整块饼的 ”)

师指导书写。

师: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1”呢?

生:“2”表示把这块饼平均分成两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那么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表示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整块饼的。(多请几位学生说)

师:一张饼里有几个呢?

生:一张饼里有两个。

这样通过具体直观分饼活动,利用儿童对平分与公平的直觉,帮助学生认识分数的初步概念。整节课将帮小熊分饼活动贯穿全课,“如果有四只小熊,这张饼又该怎么分呢?”引出,“如果有3只小熊,那要把这张饼怎么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多少?”引出。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学生通过计算两块三角板和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角和也都是180°呢?怎么证明呢?带着这个问题,根据三角形的分类知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研究,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证明。学生有的用量角器量角求三个内角和;有的用剪,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用折,把三个角折到一块成一个平角;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在一起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得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引领学生去自主探究

培养独立、完整并富有个性的人是课改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个性化建构过程,必须努力创设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构建平等、民主、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使数学课程成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对话、有效交往的乐园。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认识了后,我安排了辨析比较活动。

师:从一张饼中找到了它的。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出示△一张等腰三角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能不能找出它们的?

生动手折一折找出。

展示正方形的折法:

师:同样是正方形,折法不同,为什么阴影部分都可以表示正方形的呢?

生;因为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所以都可以用来表示。

展示三角形的折法:

师出示:

这个三角形的阴影部分也能用表示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它没有平均分。

师再出示一个与学生形状一样,大的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阴影部分能用表示吗?生:可以。

师:这两个三角形的阴影部分都可以用表示,那么能不能说我这大三角形中的阴影部分是你那个小三角形的呢?

生:不行。小的阴影部分是小三角形的,大的阴影部分是大三角形的。

让学生从以上的两个活动中直观理解不管把一个图形怎么分,分成后的形状如何,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表示。这样在形状的变化、大小的变化中,突出其中的不变本质。即分数的本质特征——平均分。在这个环节中也让学生对有了质的提升:相同单位“1”相应的的具体数量相同,与均分的形式无关;不同单位“1”相應的的具体量是不同的。

四、给学生一个“体验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口才平均分三角形
哲理漫画
《领导口才是练出来的》
语言就是力量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平均分一半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成长日记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