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慈善伦理思想为主浅谈道教

2015-10-21胡相禹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7期
关键词:道教

【摘要】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道教的慈善伦理思想也为我国社会慈善事业的繁荣兴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介绍了道教的起源、宗教节日,以及道教对学术、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道教的慈善伦理思想对后世慈善思想的发展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 道教;慈善思想;伦理观

【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识码】A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它的主要宗旨是得道成仙,济世救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道教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是其最高信仰。现代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得道成仙的一种中国宗教。

道教的宗教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息息相关。例如:正月十五上元节,也就是我们的元宵节;正月初一天腊之辰,是我们传统节日里的春节,五月初五地腊之辰,也就是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清明节祭祀祖先,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俗称小年。

道教也有其独特的宗教禁忌。例如四不吃:道教徒不吃四种肉食,即代表忠、孝、节、义的牛肉、乌鱼、鸿雁、狗肉。道教重生恶死,忌讳询问年龄,也就是所谓的道不言寿。因此问道长高寿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二、道教的影响

道教不仅在学术、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间信仰等方面颇有建树,甚至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

在学术上,鲁迅曾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大树的根在道家”。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两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对于政治经济来说,道教主张“身国同治”。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大同小异。统治者只要以道教思想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经济繁荣发达,出现太平盛世。

道教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影响。南北朝以来的《聊斋志异》、《搜神记》、《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道教音乐的曲调唱腔对音乐戏曲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京剧、越剧、黄梅戏等都有它的成分;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等也受到道术风水堪舆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上,四大发明与道教密切相关,包括酒、水泥、颜料的制造。道教在生理学、解剖学、经络学、药物学等方面都有很大造诣。对养身、武术气功更是影响颇深。

很多民俗例如春节贴对联放鞭炮、祭祀先人烧纸钱,本命年拜太岁、闹元宵等都起源于道教。

在国际上,道教也有着深刻影响。在东亚、东南亚都广泛传播,日本的神道教、天皇信仰、民间信仰都深受其影响,越南的高台教、韩国的天道教都是在道教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宗教,道教的全真教也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重要宗教。在欧美国家,译成外文的名著发行量《圣经》排第一,而《道德经》高居第二。

三、道教文化中的慈善伦理思想

《道德经》等道教文化典籍中,包含了浓厚的伦理思想。例如“清静无为”的哲学观,“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的道德观。道教在政治上提倡“使人无争”、“无为而治”;在伦理道德上,主张“清静无欲,独善其身”。对后世的慈善思想產生了一定影响。

“天道无常,常与善人。”就是说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源,不可名状,却可赏罚应时,使善人得福,恶人遭祸。老子提出尘世间应遵循“道”的规律,人人向善,善待芸芸众生。“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意思就是以善意对待不善良的人,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社会走向至善。这种观点也成为了后人劝善去恶的慈善道德基础。庄子认为得道之法就是做善事。只要顺应自然做善事,便可以颐养天年,高寿善终。善恶报应是一种必然的伦理规律,在道教中被反复申明。例如:“施恩布德,世代荣昌”,“积功累仁,祚流百世” ,“人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等等。道教的善恶观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影响,并衍生为根深蒂固的慈善伦理传统。

道教的理想社会是“无为而治”、民风淳朴的乐土。抨击严苛的政治制度,提出应当改变这种不合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效法自然界“损有余而补不足” ,“能有余以奉天下”,这种思想对后世慈善之政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教的的慈善思想又不同于儒家的慈仁、佛家的慈悲,它是以“道”为核心构建起的一套蕴含丰富慈爱资源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公正无私、情感的自然流露;理论依据是和谐共生、尊道贵德 ;宗旨则是清心寡欲、无为而治。道教认为慈善是人在道德最基本的原则,这与当前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高度统一的。

道教的慈善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福祸相依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说祸均福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多行善积德便能因祸得福。谁都无法避免天灾人祸及各种不幸,大家互相帮助,共生共进,社会才能和谐。

2.损益平衡观。主要是说大自然给予人类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只不过有的人机会好点,先富裕了。对于富裕者来说,应该像天道给予万物生机那样主动地去关心贫苦的人,共同富裕才合乎规律。因为没有绝对的公平,道教主张追求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从而实现相对的公正和谐。

3.阴阳互补法。柔和是道教慈善思想的最大特色,其推崇水之润泽万物而又谦下不争的品性,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应该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教慈善思想体系的立论依据是“道法自然”,基本信条是“天人合一”,行为标准是“无为不争”,思想共识则是“尊道修德”,指导原则是“贵柔守雌”,人生态度是“清心寡欲”。道论、德论、修身论共同构成了道教慈善理论的思想基础,总体来说归纳为以下几点:

1.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立论基础。道教认为慈善是内在“慈心”趋使下表现出的自觉“善行”,是出于良知的本能反应;行善则应是一种自然而然、为人而不求回报的忘我精神。它要求人必须回归到一种本真的状态,行善的时候坚守一颗善良的心,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

2.惟道为尊,以德为贵的思想共识。道教从提升人的生存境界这一高度来促进更多的人在社会中多做一些有益他人与社会的善意行为,以此来汇聚道德的力量。

3.贵柔守雌、以退为进的辩证思维。道教希望引导人们建立一个普遍的、合理的社会模式和伦理道德规则,构建真善美的人际关系。道教慈柔思想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上善”。

4.万物一体、平等均衡的泛爱意识。道教的慈善思想与现代慈善精神所强调的平等、博爱、公平、正义相似。

5.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的超然心态。道教主张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如果一个人被无止境的私欲所牵引,势必容易迷失方向而失去自我,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人类的内心世界里一直存在着一种慈爱万物的自然感情,道教则开启了慈爱万物这扇慈善伦理之门,为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繁荣兴盛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张颖.老子慈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胡相禹(1992- ),女,读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猜你喜欢

道教
《中国道教通史》述评
略论《今言》背后的道教因素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道教对其影响思考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传承中的宫观与音乐仪式
道家道教研究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道教门派介绍2
道教诸神的新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