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的安全性及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2015-10-21张金晓

医药与保健 2015年9期
关键词:注射剂安全性中药

张金晓

中药的安全性及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张金晓

目的 探讨分析中药的安全性及临床合理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使用中药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中药常规应用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中药干预应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中药的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86.84%,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97.3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78%,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中药应用的增多,对中药的安全性应予以重视,采用合理的用药干预方法,按照一定的剂量用药,使临床用药安全得以保障,减少医疗事故发生。

中药;安全性;临床合理应用

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医药,有着近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现代中医药技术的进步,中药传统特色已经融合于现代制药技术,促使中药药型及其种类有了很大的扩展[1]。据相关数据调查分析,随着中药种类以及药剂的增多,也促使应用中药治疗疾病的患者有所增加。但是,中药具有较为复杂的成分,在进入机体后能够对其产生刺激作用,致使相应抗体产生,引发各种不良反应。为使中药的应用更加合理化、有效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最终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就必须对中药用药的安全性予以重视。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使用中药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使用中药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8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9.25±10.26)岁,患者中有25例心血管疾病,19例呼吸道疾病,18例消化道疾病,14例其他疾病。所有患者中35例应用中药内服治疗,41例患者应用中药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所患疾病类型、中药治疗方法等资料,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中药常规应用,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应用不同种类的中药制剂。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干预应用。

1.2.1 保证制度的规范性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在临床治疗中,应将中医药各种方案以及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严格监督并管理中药的调配、复核以及发药的过程,及时掌握并更新专业知识,对患者在用药后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出预测。与此同时,应对制剂人员的综合素质予以加强,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使患者对中药的使用情况详细了解并掌握。

1.2.2 严格监督中药的采购以及贮藏情况,从源头对中药的质量进行控制 在中药制剂的贮藏方面,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做到防高温、防氧化、防受潮、防光照,以使中药药剂的质量得到保障。尤其需注意需避光保存注射剂、滴眼剂以及滴丸剂。对中药药剂的审方方面也应该加强管理,及时纠正不合理的配方。

1.2.3 中药辩证应用 以中医药辩证论治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型、药剂进行治疗。在配药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以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制以及病理状况为依据,决定用药剂量的多少。在对患者用药时需注意泻火药只能在饭后使用,而补氧解毒药剂只能够在饭前服用,在需要中西药联合应用时,需对两组药物的药性以及联合后的不良反应都有一定把握才可用药。

1.2.4 对中药注射剂的正确使用 以说明书的浓度配液为基础,对药液的配制顺序、加药方法有效掌控。在用药之前,需对药液的质量进行详细检查,例如是否出现浑浊、沉淀、漏气以及变色的情况发生,一旦出现上述问题,则需禁止服用。对中药注射剂应严格实行无菌操作,并且保证不与其他药物进行混合使用。临床医生、药师以及患者间应多加沟通,在进行临床治疗前,应对其宣教说明药品的常识以及使用方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86.84%,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97.3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78%,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临床治疗是否安全的重要因素就是中药用药的安全性,若无法保证应用有效的干预措施,就会降低中药的药效,从而增加药物的毒性[2-4]。有效避免中药不良反应出现的方法就是使中药用药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n(%)]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n(%)]

据实验调查分析得出,能够引起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比如原料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时间、加工炮制方法不同等因素,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药物本身具有毒性,使用不当就会引发不良反应发生。而有些临床医生在选药时较随意,对药物剂量私自加大,最终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5]。为使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就应该加强干预用药的各个环节,保证药物的质量达到标准,避免发生挤压以及变质等情况。对药物实施审方机制也是保证药物安全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降低用药风险。在联合应用中西药物时,也应注意避开两种药物的冲突,避免发生用药重叠。

综合实验数据得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随着中药应用的增多,对中药的安全性应予以重视,采用合理的用药干预方法,按照一定的剂量用药,使临床用药安全得以保障,减少医疗事故发生。

作者单位:452370新密市中医院

[1]冯靖雄.药学干预在保证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中的应用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1):18-20.

[2]王茹,林辉,任浩洋,等.2008-2010年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药房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2):1079-1081.

[3]宁桂兰,孙立群.中药注射剂应用现状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2):239,242.

[4]许继华.2012年度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15):510-510.

[5]马培琴,裴保香,王洪刚,等.2007-2009年中药注射剂在我院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11):1140-114.

R28

B

猜你喜欢

注射剂安全性中药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性的思考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