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科疾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分析

2015-10-21魏海燕

医药与保健 2015年9期
关键词:总数心理疾病

魏海燕

鼻科疾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分析

魏海燕

目的 观察分析鼻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为进一步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纳入的138例鼻科疾病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术前一天、术后第一天及出院当天,患者焦虑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前一天、术后第一天及出院当天,患者焦虑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普遍存在焦虑情况。

鼻科疾病;围手术期;心理状况

鼻科疾病围手术期常有鼻塞、头痛、头晕、流涕及鼻出血等不适,导致患者内心不安或恐惧,影响患者生活及病情预后,特别是手术后,双侧鼻腔应用凡士林纱条或明胶海绵等物质堵塞,虽然本身可以起到止血、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的作用,但同时头昏胀痛、双眼流泪、食欲下降,睡眠欠佳等不适接踵而来,患者多焦虑、不安。患者所患疾病从发生到最终痊愈,心理因素也起到一部分作用。若心理状况欠佳,影响工作及生活等,严重者可以影响患者疾病的预后。因此,在患者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病情恢复[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的住院病人,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患者围手术期间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分析,了解焦虑的原因,为进一步心理干预提供技术支持。

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的鼻科疾病手术病人,有明确手术适应证,多次保守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入院后辅助检查未提示有手术禁忌症,共计138例。年龄18-56岁,男73例,女65例,所患疾病主要分布在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术后均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

2 研究方法

选用华裔教授Zung于2010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结合本次临床调查,补充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时间;分别检测术后,术后第一天,出院当天。量表内容共计20项,由同一研究者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讲解调查内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后独立填写,无法单独完成者在研究者帮助下完成。

3 评分标准

评分方法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20-80分。分析指标:总分乘以1.25的整数部分为标准分,对比中国常模结果:50-59轻度,60-69中度,70以上重度。

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来分析说明焦虑水平。

5 结果

表1 住院期间焦虑评分比较

说明:本次研究中,如上表所示,术前一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且与中国常模相比较,处于轻度焦虑状况,其中轻度焦虑患者72例占总数52.18%,中度焦虑患者38例占总数27.54%,重度焦虑患者10例占总数的7.24%;术后第一天,焦虑评分较前所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提示随着术后反应等原因的出现,患者焦虑程度有所提示,其中轻度焦虑患者66例占总数47.83%,中度焦虑患者46例占总数33.33%,重度焦虑患者13例占总数9.42%;出院当天,焦虑评分有所下降,与前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轻度焦虑患者62例占总数45.59%,中度焦虑患者16例占总数11.60%,重度焦虑患者1例占总数0.73%,提示出院前患者心理焦虑情绪有所减轻。

作者单位:473400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

6 讨论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可能引起患者情绪、认知、意志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改变[2,3]。采用手术方式治疗疾病是目前外科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应激反应,特别是术区疼痛出血等躯体化症状的出现,患者多易产生恐惧感、紧张感、焦虑等不良性应激反应,加重原有的心理负担。心理因素的存在决定了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的好坏,严重者甚至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及疾病的预后转归。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知道,鼻科疾病围手术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症状。特别是术后24小时内,因麻醉作用逐步消失,双侧鼻腔填塞等,头昏头痛等不适的出现,患者无法耐受,以及对于医学知识的不甚了解,对疾病的诊疗过程不熟悉,对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性,均是造成患者不安等的原因,而且若在此期间,医患之间、护患之间、患患之间陌生,交流不足,相互影响,更加重其焦虑情况。随着时间推移,患者不适症状逐步减轻,以及针对患者焦虑不安的原因给与一定的心理干预,其焦虑不安情绪会逐步减轻。

在治疗过程中,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真诚、信任的关系,给予患者充分的爱和归属感,增加其安全感,可以减少焦虑不安情绪,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态度真诚,热情和蔼,尊重病人,对患者无条件的关注,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有问必答;介绍病房环境,保持病房干净整洁,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介绍主管医生及成功案例,介绍患者病情及相关知识,加强医患、护患、患患之间沟通;监测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并及时处理,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宣传健康教育[4,5]。通过上述心理干预方式,减少医患、护患之间的陌生感,降低其不安焦虑的情绪,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1]杜玉凤.医学心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朱华英.鼻内窥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5)

[3]黄美英.鼻内窥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

[4]陈晓.人性化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3C):823.

[5]王秀梅,范秋霞.人性化服务的内涵及在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3(6A):1036.

R73

B

猜你喜欢

总数心理疾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