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的观察

2015-10-21张泽星魏铁钢刘庆东赵婉晴

医药与保健 2015年9期
关键词:皮下皮瓣负压

张泽星 魏铁钢 张 曦 刘庆东 赵婉晴

不同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的观察

张泽星 魏铁钢*张 曦 刘庆东 赵婉晴

目的 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低负压与高负压引流效果的优劣。方法 选择200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术后采用低负压持续引流,压力值设定在30kpa~40kpa,对照组术后采用高负压持续引流,压力值设定在90kpa~100kpa,比较两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引流量少(P<0.05),引流时间短(P<0.05),皮下积液发生率低(P<0.05),皮瓣坏死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采用低负压持续引流能够缩短愈合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具优势。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低负压持续引流;高负压持续引流

近年来,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相关资料表明乳腺癌已在女性各类癌症新发病例中排列第1位[1]。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中始自20世纪70年代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术式。但是,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往往推迟后续治疗的时间,影响其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的效果[2]。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皮下积液、积血、皮瓣坏死。除手术等因素外,术后引流不畅是造成该并发症的重要原因[3]。为了寻求更为有效的引流方法及合适的吸引压力值,我们自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对20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实施了不同负压引流,观察不同的压力值对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拟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200例,ASAⅠ~Ⅱ级,年龄35岁~5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双管引流,即胸骨旁和腋下各置引流管一根;胸壁用纱布填充并胸带加压包扎;拔管指征为24h引流液<15ml,持续48h以上。根据临床经验评估,两组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疾病分期分型、肿物直径等有较好的可比性,排除了术前合并糖尿病、凝血系统疾病和严重营养不良的病例,尽可能减少干扰因素。

1.1 方法 200例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由同一医疗组医师完成手术,术中创面仔细止血,术毕温盐水冲洗,放置双管引流,缝合皮肤,用松软纱布将腋窝、胸骨旁及锁骨下等凹陷处填塞,使皮瓣与胸壁肌肉贴紧,上面覆盖一层纱布,胸带包扎。观察组术后采用低负压引流,压力值设定在30kpa~40kpa,对照组术后采用高负压引流,压力值设定在90kpa~100kpa。

1.2 观察指标 在术后第一个24h内观察两组患者患者呼吸受限、舒适程度等情况;记录第一个24h引流量,5d后在伤口换药时注意观察是否有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情况。当引流量24h<15ml时拔除引流管,同时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是否有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引流量平均383.6ml,对照组引流量平均497.8ml,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引流时间平均8.7d,对照组引流时间平均11.6d,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0%(10/100),而对照组为26%(12/100);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2%(2/100)和14%(14/100),观察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低(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拔管时间、引流量比较(±s)

表1 两组拔管时间、引流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平均拔管时间(d) 引流量(ml)观察组 1008.7±2.2 383±35对照组 100 11.6±2.8 497±46 t值 1.96 6 p值 P<0.05 P<0.01

表2 两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率比较

3 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广,如果术中止血不完善及发生淋巴管漏、引流不畅等情况,术后容易引起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4]。如何减少术后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成为乳腺外科医师及患者方集中关注的问题[5]。随着人们对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并发症认识的加深,除术中完善止血及科学放置引流管外,术后负压引流的压力对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有资料表明较低的引流压力加科学的加压方法能够减少皮下积液量及减少皮瓣坏死的几率[6]。通过本研究观察到,较低的负压同样可以确保皮瓣紧贴胸壁而消除了死腔,同时避免了对照组由于负压吸力过大引起皮瓣和肌层上的血管损伤而出血的并发症。术后应用较低的负压(30kpa~40kpa)吸引不仅使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降低,同时保证了乳腺癌患者术后及时接受放疗、化疗等后续治疗。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也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了术后引流的经验,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作者单位:157009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头颈乳腺一科

[1]黄哲宙,陈万青,吴春晓,郑荣寿,陈建国,杨念念,王宁,张思维,郑莹.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和死亡现况—全国32个肿瘤登记点2003—2007年资料分析报告[J].肿瘤,2012,32(06):435-439.

[2]许冬阳,王清茂.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防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04):305-306.

[3]沈俊,邱园华,王林波.乳腺癌术后积液产生的原因和预防[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6,33(02):104.

[4]赵明勋,李明玉.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J].医药产业资讯,2006,3(06):53.

[5]计小刚,冯永江.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防治[J].吉林医学.2014(29):6494-6495.

[6]陈苏红,陈慧敏,徐玲芬,谢新芳,黄玉桃,宋建文,沈小英,陈红.改进乳腺癌根治术后负压引流方法和压力值的研究 [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03).

R737.9

B

*通讯作者:魏铁钢

猜你喜欢

皮下皮瓣负压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一种手术负压管路脚踏负压控制开关的研制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