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2015-10-21史剑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老师孩子教育

史剑

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学生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可能有着一些不好的习惯,也可能学习成绩始终不能及格,更有可能总是在校内外惹是生非,这样的学生,常常令老师既头疼又无奈,甚至有时会认为,这样的孩子是天生的,无法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但是,在教学中不能真的就对他们放任不管,所以,在承认其“与众不同”的基础上,老师还是要积极的帮助他们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和进步。要帮助他们,我认为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纠正主观评价

对于这样的学生,首先就是要承认其特点,也就是他个人的综合素质与一般的平均水平存在着差距,所以,作为教师在主观上要对他们进行公正的评价,不能按照普遍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对于普通学生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还要从头开始培养习惯,而且还会存在反复,这是现实情况,所以教师得接受这个现实,不能着急,着急没用,恨铁不成钢没用,我们要在他“成钢”之前,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

二、分析综合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孩子存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必然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我们要综合分析学生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具体可以了解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家长的知识素养对孩子的影响;2、孩子心智发展的综合水平;3、各方面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不是起到了正向的引导的作用;4、孩子目前的学习困境与他几年来的生长环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当然了,这几方面情况的了解都离不开与孩子父母的有效沟通,我们要先了解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态度,了解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了解孩子对自己的期望,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有效、高效的达到目标。

有次,我班学生田玉因为篮球比赛,与其他班发生了冲突,差点酿成大祸。我赶到现场,他已经在高举着转头,眼睛里喷着火,嘴里狂喊着,1班的孩子已经围成了一个包围圈,一时不敢前进,不敢动手,我赶紧拉着田玉的手,把砖头夺下来,对着其他孩子说:散了,赶紧回家,老师不再追究,以后谁要是再提今天的事,你们几个都要受到学校的处罚,取消你们班参赛资格。其他的孩子怏怏而去,田玉的手被我死死地拉住,他满腔的怒火在我的注视下,没处发泄,只好“啊——”的大喊了一声,然后不再看我。我笑着说:“呐喊的确是发泄不满情绪的方式,我要是郁闷了也会拼命地拖家里的地板发泄。说说吧,怎么回事?“他还是气哼哼地说了原因:对方班级的一名主力队员冲他大喊,有种咱俩单挑,你不就是傻大个吗?论技术你差远了。他觉得对方侮辱了他,准备教训教训他。

我拉着他边说边走,又回到了学校,让他坐下来,和他一起分析,如果发生打架事件的后果:1.你是主力,队员们都指望你呢,球赛因为大家都受伤而不能取得好的名次,反而让别的班轻而易举地夺冠。2.把对方这样打架打赢了,而不是打球打赢了,他们会不会真的认为你的球技就是比别人高。3.对方挑衅是不服气,要想让对方心服口服,就要在赛场上让对方服气。4.冲动的行为必定带来最严重的后果,自己要为冲动付出代价,也许会终生后悔。

那天我们谈了很久,他说出了手背上的伤疤是缘于冲动,和同学打架造成,留下了终生洗不掉的耻辱;说出了去北京找妈妈时候,和妈妈赌气,准备从八达岭长城步行回鹤壁,然后累晕的事情;他还承认了他以前为另外一位偷我钱的同学承担“罪名”的事情。在了解了这些之后,那么他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针对这样的事情,可想而知简单的呵斥指责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动之以情,才能让他从内心接受老师的建议和引导。只有晓之以理,才能让他真正的口服心服,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再次发生这样事故的机会。

三、关注学生成长

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和他已经形成了有效的互动,这将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样的孩子离开了这个老师,可能又会恢复以前的状态。所以,老师要特别珍惜这种“只属于自己”的教育机会,应该本着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尽可能多地去关注孩子,尽可能长时间地去帮助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因为这个过程越长,孩子出现反复的机会就越小,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也就会越顺利。

记得那年田玉终于小学毕业了,因为他没有随着父母居住,也没有符合市直学校招生政策的户口,上初中成了一个难题,在我到处找朋友、同学的一番努力奔忙之后,他总算是上了市直初中。我同事都说:“他那么一尊大神,你好不容易把他送走,终于不用再为他操心了,你已经完成了你一个小学老师的任务了,再多帮纯属没事找事。”我苦笑,帮他是出于一个教师的责任,初中,一个没有父母管教的孩子,青春期太危险了。他这样桀骜的孩子,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这个社会将会多一个危险品。

终于开学了,教师节时候,他用手机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我到现在还留着:“老师,您还记得我吗,回想那时的我多么的不听话,您一次又一次的原谅我。在此学生要发自内心的说一句:老师好!节日快乐!”我喜滋滋的拿着手机到处炫耀:“看,田玉才给我发短信了,他知道好歹,他会好好的上初中的。”

从这件事我感受到,对孩子的教育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只限于某一个时间段,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更加长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判断到哪个程度就算是达到了教育的目标,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始终以关注孩子成长为自己的责任,要相信“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唯其如此,方是尽责。

【作者单位:鹤壁市福田小学 河南】

猜你喜欢

老师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