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开课常态化思考

2015-10-21俆灵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喜讯公开课乐曲

俆灵芳

评价一节公开课的成功与否,症结在于这节课是否追求教学实效、坚持音乐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实践体验——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公开课的执教者是否为教研提供了样本,做到解惑释疑并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如果执教者一心想的是如何在40分钟里展示教学设计上的特色、涌现亮点,展示个人特长,那么一节课就成了“载着镣铐的舞蹈”,华而不实。

那么,音乐公开课如何常态化呢?笔者认为要树立“三种意识”。

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突出音乐情感目标

在课堂上展示音乐老师的特长,给学生直观的艺术形象,这是很好的,但是,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角色意识,无论多么出彩的表演,都代表不了学生的学习,以生为本,系统把握基本教学步骤,把握学习过程的有序性。因此教师要了解各类型音乐活动的基本教学步骤,再从步骤中进行提升,活动环节需紧凑、有趣味性,这样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任何教学形式、方法要恰到好处,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所有行为都为教学目标服务。去除不必要的多余环节,每一个环节教学目的清楚,避免简单事情复杂化。明确教学目标后,重视教学过程中互动。创编活动、小组学习和其他教材的结合等要适度有效。

课例:小学欣赏课《北京喜讯到边寨》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学欣赏课《北京喜讯到边寨》,上课伊始,一大段整齐的舞蹈,全班同学跳进教室,边跳边解下腰上的红绸子,全班同学动作整齐划一,“嘿嘿嘿嘿”衬词响亮,气氛热烈。笔者反思,在借班上课的状况下,这位老师得花多少时间去排这开场舞,而这热闹的开场舞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音乐作品有何意义?这些多余的环节完全忽略以生为本的教学规律,严重脱离了常态课的真实与实效。

二、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表现意识,坚持音乐为本

关注学生对音乐活动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教师应以自身的音乐修养和专业技能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音乐欣赏是聆听的艺术,是获得学习信息的重要途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内涵来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使他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在聆听的基础上,把感受音乐及音乐历史与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课例:小学欣赏课《北京喜讯到边寨》:

执教老师往往从“四人帮”重大历史背景中讲述,为了讲清历史,图文加故事,学生听得很有味,都快忘记这是节什么课,停滞了思维,音乐课背负着浓重的教育重担,承担德育工作,笔者认为,音乐老师完全可以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

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1.先听后说,执教者连曲名都不必先点出,让学生聆听后从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上谈感受,并根据乐曲情绪为乐曲取名。

2.也可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表现喜庆、欢乐的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上怎样表现,继而再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是否与自己想象的基本相同。

3.坚持音乐为本,追求教学实效,对时代的背景不必作过多的解释,只要抓住“喜讯”和“边寨”(苗族音乐)的关键词,来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即可。

三、关注学情,关注“预设”和“生成”意识

突出学生主体,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当学生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上出现偏差时,教师根本不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直接“填鸭式”过渡,如此不顾学情,产生的根源是执教者唯恐学生表现不尽人意,影响课堂的“流畅”“完美”,再而 有损整节课预设的进度。“生成”新的问题,正是教师展示智慧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正如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颇、失误,因此错误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珍惜这些鲜活的“错误资源”,并利用这些时机,及时有效地解决。

课例:欣赏管弦乐《大峡谷》

1.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用图谱形象的表示音乐所描绘的事物。

2.以组为单位由学生自由选择表现与雷雨有关的乐器,如:沙锤、铃鼓表示雨;大镲表示闪电,大鼓表示雷;磨嚓手掌加“呜呜”声表示风起;响板表示小雨声;木琴及钟琴表示雨滴等。

3.由学生分组创造表现雷雨的音乐,用符号写出总谱,并进行排练。

善于强调和纠正,善于运用手势、肢体语言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生成的问题,教师们的教学关注点要更多的指向“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各种音乐风格”的学习内容上,及深化探究音乐的本质内容。

现今的公开课,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一节课的背后,有名师的设计课的流程,有电脑老师帮忙的课件制作等等,这样的课是累,其实主动为自己“松绑”。 在常态课中,内修上课的每一个细节——言语、环节、视听、画面、体态等。关注歌曲作品中的各种音乐要素的艺术表现作用,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曲式、 织体等方面的艺术表现作用,还原公开课的常态化,哪怕就一架琴,一本书,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关注音乐性,让音乐公开课常态化,让师生都不累,就好。

【作者单位:临海市巾山实验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喜讯公开课乐曲
始乱
喜讯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