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添砖加瓦 成就精彩

2015-10-21邹成银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司马迁课外课外阅读

邹成银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进,拓展性阅读逐渐成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和教研中倍受关注的话题。它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拓展阅读融入文本学习的主干线上来,让它真正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前搜集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但因文本资料有限,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而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好课前资料的搜集,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为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作铺垫。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的高贵品质,更好地体会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英雄气概,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渠道搜集到有关司马迁受酷刑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等)。当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资料汇到一处时,就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形象了。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学生心里就留下了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了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二、课中拓展阅读,突破教学重、难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有时就文字来理解文字,学生很难感同身受,这时乘势补充相关的拓展资源,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深化课堂教学。因为拓展资源呈现给学生的是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材料时,不同角度的信息会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文本解读也因此更准确,更深入。

如在教学《司马迁》一文第三自然段:“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学生就文字理解很难体会到司马迁生不如死的屈辱绝望的心情。因此,我借助拓展补充资料,让学生来介绍了解“酷刑”、“李陵事件”,再通过语言渲染,引导激情,带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反复诵读,体会悲愤,让学生感悟得到步步升华。这样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教学中形成了合力,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有效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三、课后顺学引导,铺架阅读桥梁

“温故而知新。”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端。要在授课的结尾处留给学生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以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在学完课文《黄山奇松》之后,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有关树木的好词佳句和美文的手抄报给学生,并给充足的时间进行拓展延伸。又如教李白的《黄鹤楼送别》后,我再让学生找一找关于送别的诗,来体会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在课外反复品读。这样岂不是锦上添花?

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后拓展可以是各种类型的(迁移性拓展、补充性拓展、比较性拓展),目标指向也更广阔,既可以是单纯的丰富积累,又可以迁移、比较、积累等并存,可以是“人文感悟”,也可以是“语文感悟”,或两者并重。由于课后拓展性阅读可以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也可以是课外,这对设计拓展性阅读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保证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又要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

四、多元化拓展阅读,提高体验感悟能力

现如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注重拓展阅读的多元化,重视多元化阅读类型的加入,让学生的阅读信息达到全面性发展的目的。而伴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脚步加快,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网络电子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要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在素质化教育理念日益盛行的今天,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拓展阅读。良好的拓展性阅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其思维空间的发散与拓展,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思考与探索,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实现拓展阅读教学的高效性,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涟水县徐集乡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司马迁课外课外阅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