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本真,融入生活

2015-10-21李喆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盲人品德儿童

李喆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分裂,不能有机地整合起来。在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中,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充斥了整个课堂,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更难以触动他们的心灵,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让品德培养回归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一切的源泉,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就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新课程改革也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怎样在品德课堂上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立足生活,确定目标

在《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每一课都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制订了教学目标。教师们一看到这些目标就知道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的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教材的观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地生成教学目标。我们要明确《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面临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具有良好思想品质的小学生。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不仅要根据教材,而且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做事不拖拉》一课时,我从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情况出发,在做课前准备时总结归纳了所执教班级中一些学生做事拖拉的几个方面,以此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我班的有些学生在打扫卫生时总喜欢拿着扫把在教室里追逐打闹,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还很危险。针对这一点,在进入到“七嘴八舌话拖拉”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自己在做哪些事情时比较拖拉,我适时点拨,引出“打扫卫生拖拉”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激起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

二、体验生活,明德悟理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源于儿童生活”、“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情出发”和“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等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获得道德观念,进而诱发自身情感的产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

学习《他们需要关爱》时,孩子们虽然知道残疾人需要别人的帮助,也知道自己要帮助残疾人,但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不能感受残疾人想得到帮助的需要以及被帮助后的温暖心情。于是我设计了角色扮演这一环节,帮助学生亲自体验盲人取物的感觉——将一位学生蒙上眼睛,让他摸索着走到讲台前,把自己的铅笔拿回去。这个过程中“盲人”通过反复触摸,辨别方向,辨别物品,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了盲人生活的困难和艰辛。不仅如此,当一个学生在演盲人时,我请另一位学生去搀扶一下“小盲人”,帮助“小盲人”顺利地找到自己的铅笔。之后,引导学生谈谈变成“盲人”之后的感受,得到帮助后心情,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残疾人是多么需要帮助,而自己在今后将会更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三、回归生活,指导言行

在课上学生获得了心灵的洗礼,思想的熏陶,但良好品德的养成关键在课外。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获得生活规则,提高道德意识,改变不道德行为,自觉地把课堂上、书本中所学所得的“大珠小珠”,散落运用到生活这个“玉盘”中来,让教学与生活实际在碰撞中发出悦耳清脆的音符。

总之,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和形成必须在儿童生活的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由于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让他们获得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我们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实践,引导学生做生活的真正主人。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盲人品德儿童
自首的盲人
留守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