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 应比“传递”更多些

2015-10-21汤红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练习题花盆物体

汤红霞

随着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们的课堂应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开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不仅有知识,更具智慧的有用之材。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实现知识的传递与智慧的生成相辅相成呢?

基于对上述现象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蹲下身子,让学生逐渐摆脱束缚感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叫到“小姚、老刘、大雄、敏敏、凌凌……”同学们都知道,这不是老师给他们起的绰号,而是对他们的爱称。我们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就连成绩最差的“大雄同学”也自愿在放学后留下,因为他想完成回家作业后给老师先批。平时学生遇到有争论的数学问题,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来找我。

在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凌驾之势已渐淡去,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亲近感,原先害怕回答错误、羞于参与发言等的拘束感远去,看似很普通的细节,却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起到了极大的铺垫。学生在这样融洽的气氛中,容易唤起表现欲与积极性,由被动受控走向主动参与,成了真正的“合作者”。教师则由领导者变成了指导者、朋友与知己,由教走向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

二、精心设计,让课堂充满问题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这样,既能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又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水平。例如在我在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时,首先与学生一起在黑板上板书出数位顺序表,并准备好卡片。(1)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卡片拿出来,用三个“7”和四个“0”来摆个七位数,边摆边记边读,两分钟后我们交流。(2)你们能摆出这么多的不同七位数,这些七位数中都有“0”,但是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3)根据观察你有哪些发现?……教学中,让学生这样亲自摆一摆,试着读一读,在好奇和困惑中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最后在讨论合作中豁然开朗,实现了探索目标。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兴奋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收获新知的同时,渗透了自己的智慧。

三、开放教学,充分发掘学生智力潜能

开放教学的核心是开放思维。教师要给他们创设追求创新、发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于遐想,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索,乐于探究。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实践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凡是学生能总结归纳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所教的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教材中每个单元结束后都安排一个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我都让学生们自己去准备、策划、分工、实践。如:《怎样滚得远》一课,学生们在活动前已讨论出所要准备的工具,在向我汇报时,他们表示:卷尺自带,圆柱形物体可用肉松罐,测角度的三角板教室里有,就是光滑的木板要请我帮忙准备,另外还向我汇报了各项工作的分工情况。听了他们有条有理的前期准备,我更加相信他们的能力足以完成这项活动。更让我高兴的是,他们都在猜测着实验的结果,到底木板与地面的角度为多少时,物体才会滚得更远呢?有几个甚至请教了家长,求助了网络,用中学物理中的力学原理在向别的同学解释着45度角时滚得最远……

四、练中求“活”,给学生主动思维的快乐

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是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练中求“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给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进而让学生在“摘到果子”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主动思维的快乐。

例如第七册教材51页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三米放一盆花。要放多少盆?这是在学生们已经理解了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排成一行,并且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的规律后出示的。学生中的大部分认为只要先算出24米里面有几个三米,即24÷3=8(个),再用间隔数加一即8+1=9(盆)。这是受先前新授的影响产生的定势思维。于是我这样引导:如果让你去走廊放花盆,你一定会这样两端都放吗?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了草图。此时,学生们立刻明白了,题目中并没有说明“两端都放花盆”,根据现实情况,会有三种可能:一是两端都放,二是两端都不放,三是一端放,一端不放。而三种不同的摆放方法所需的花盆数也是不同的。如果两端都不放,那么就是用间隔数减一,即8-1=7(盆)。如果一端放了,另一端不放,那么所需花盆数正好等于间隔数。探索到这个层面上,学生们都为刚才的草率定论后悔,同时也沉浸在此刻的柳暗花明中。而我,并没有就此改弦易辙,而是把题目改为:“在一条长24米的走廊两侧放花,每隔三米放一盆,要放多少盆?”,此刻的学生,或是画图,或是思索,或是讨论,真是乐在其中……

这样的教学,充分挖掘了练习题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题多练,练出深度,层次高,效果好。实践证明,课堂练习题不是“用的不够”,而是“用得不够”。

小结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我们给予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不能仅仅是一个知识由吾及彼的一个“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发展他们的智慧。我们的课堂,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学习结果,更多的应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发现了吗?思考了吗?交流了吗?探索了吗?他们学得快乐吗?也许,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智慧教育”。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练习题花盆物体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搬花盆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