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指导误区 提升实验效率

2015-10-21奚峰许亮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蜡烛试管小草

奚峰 许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最主要的方式,教师对学生实验的指导从实验前便开始。这时,教师若能掌握火候、科学合理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对实验的顺利完成乃至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技能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粗放的指导——该扶的耐心扶一扶

某老师在教学《生命离不开水》一课中“小草喝水”实验时,老师简单讲解了实验步骤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暴露出很多问题:有的没有把小草的根完全浸没在水里;有的试管里水放得太少,小草的根上都沾上了油;有的试管只有几滴油,没能将水完全遮盖住。

另外一个老师在指导同样的内容时预计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先亲自示范,并同步强调:实验步骤“先把小草放进试管、小草的根要放到试管底部、水要完全浸没小草的根、水要浸没大半根试管、油放五毫米左右、先倒水再倒油、试管口用棉花塞紧”,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轻松、成功地组装了一套实验装置。

三年级的学生,满怀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之他们刚刚接触科学课,对实验流程、操作规范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常识了解甚少,急于动手往往会忽视老师指导时提及的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此时,老师需要对学生更加细致、耐心地指导,让他们对实验的目的、流程、注意事项等有清晰的认知,以求减少或避免其在实验操作中出现不属于探究范围的错误,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启蒙阶段就能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意识与技能。也就是说,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的实验活动必须有组织、有序列、有效地展开,防止学生的探索成为一种形式,特别在科学课的启蒙年级,尤其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二、过细的指导——该放的大胆放一放

某老师在教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为研究蜡烛燃烧后是否会产生新物质,设计了三个实验:点燃蜡烛,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一会儿,观察烧杯里发生的现象;点燃蜡烛,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石灰水发生的变化;将一把白瓷汤匙压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汤匙发生的变化。在每一个实验伊始,老师先让学生预测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如何进行操作,接着交代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才让学生动手。三个实验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顺利完成,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下课铃响起,老师预设的一部分教学任务没能完成。

这三个同类型的实验,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凭已有经验举一反三顺利完成。为此,对于几个相类似的实验,在学生能力能够达成的情况下,老师只需细致指导好第一个实验,然后放手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后续的实验。这样,可以把实验前指导的时间节省下来,用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或其他教学环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忽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指导——该挖掘的充分挖掘

某老师在教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为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后有什么现象产生,先提醒学生在实验时应注意安全,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后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学生交流的内容大多是用眼睛看到的,动用其他感官的观察并没有过多提及。于是,老师又提示学生:“除了看到的,你还听到或闻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将刚才点燃蜡烛的实验重新做了一遍。

另一位老师在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时是这样进行指导的:他先问学生:“还记得我们以前做过的观察实验吗?你是怎么观察的呢?”学生的回答绝大多数是用眼睛看;老师又问:“除了用眼睛看,我们在观察中还用到过哪些器官呢?”,学生回答“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耳朵听”,“用手摸”等;老师继续追问:“那么,我们这次观察实验,可以用到哪些器官呢?”在让学生明确了此次实验可以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实验后,教师交代了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才让学生动手实验。

两位老师的教学效果可谓殊途同归,但是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效率显而易见。学生实验的技能与素养并不是单个实验就能锻炼出来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在以往一个又一个零散的实验中,学生的各种实验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但是,由于受某个特定实验、某种特定场合(比如公开课)或自身心理素质的制约,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前往往考虑如何达成实验目标更多,而忽视了为更高效地完成实验目标可以做些什么。为此,老师在实验前指导时若能充分发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可避免重复实验浪费时间,又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打好基础。

四、过于单一的指导形式——该灵活的灵活运用

笔者还发现,很多老师在进行实验前指导时喜欢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但有时学生对实验的目的等尚没有清晰的认识,讨论的结果往往出现偏差。

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指导形式,避免学生盲目讨论出现偏差。如变学生小组自由讨论为师生互动讨论,在质疑、补充、否定、支持等同伴互助的讨论环境中,使讨论目标更趋缜密完善。又如采用教师实物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讲解配上演示,省去了很多琐碎的语言,不但形象易懂,而且简捷有效。再如,提供一些书面友情提示性指导,可以避免过多讲解带来的倦怠,让学生边看边想,并更细致深入地思考。

科学实验需要学生的真实体验,但绝不抛开教师的示范引导;需要不断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但绝不是“满汉全席”般的探究过场。科学实验前指导“收”、“放”要自如、合理,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学生能自己动手操作的不包办,能自己探究的不牵制,但需要引导的也不能放任“自主探究”。应该说,实验前的指导,也是一门辩证的艺术,只有在平时的点滴教学实践中用心锤炼,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收”与“放”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从细节的成功走向课堂的精彩,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蜡烛试管小草
小草的烦恼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牛小草的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试管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