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尼帕妈妈和她的180人大家族

2015-10-21阿凤

妇女之友 2015年7期
关键词:淑珍阿比孤儿

阿凤

新疆青河县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共养育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其中10个孩子是他们收养的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孤儿。

以她为故事原型拍摄的电影《真爱》获“五个一工程奖”,获俄罗斯第七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今年5月韩国光州电影节上作为开幕式影片播出。

孩子们终会长大,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年轻时,他们有六个孩子,加上因父母去世一起生活的弟妹,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一家人过着虽清淡却很幸福的生活。1963年冬天,和阿尼帕一墙之隔的哈萨克族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年幼的孩子。

在那个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家家都是节衣缩食,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3个孩子的鞋都破了,脚趾头露在外面,在风雪中冻得通红。阿尼帕对丈夫说把他们接过来吧。

这3个孩子成为阿尼帕家收养的第一批孤儿。

从此,阿尼帕的一生与人间大爱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注定了她一生的劳苦艰辛。

1974年,一个特别寒冷的冬日,11岁的回族孤儿王淑珍兄妹4人在父亲去世后,便开始流浪街头。阿尼帕的妹妹在医院门口发现了冻饿交加的王淑珍,便将她领回姐姐的家中。

屋里正在玩耍的孩子全都捂着鼻子跑了出去,王淑珍满脸污垢,身上衣服又破又脏,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流着散发臭味的脓水。

阿尼帕心疼地把王淑珍揽在怀里,眼泪哗哗流下来。她烧了一锅热水,轻轻地将王淑珍浑身上下搓洗干净,换上暖和的衣服,给王淑珍做了一盘香喷喷的拌面。

王淑珍一根头发都没有,只能用头巾裹住满是脓血的头。阿尼帕背着王淑珍去看病,王淑珍匍匐在阿尼帕的背上,轻轻地叫了声:“妈妈。”为了治好头上的头癣和癞疮,阿尼帕每天带王淑珍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王淑珍长出了浓密的黑发。

一天,阿尼帕陪王淑珍回到了她原来的家。当推开王淑珍家门的一刹那,她惊呆了,两间破旧低矮、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几个孩子正蜷缩在地上的旧毡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她默默地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两个妹妹带回了家。

现在,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着过膝的长发,她说,是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如今,已经开餐厅的王淑珍,仍然认为30多年前的那盘拌面是她这辈子吃到的最香、最美的一顿饭。

1989年,王淑珍的继父金学军因病去世,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孩子,阿尼帕又义无反顾将这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

至此,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共收养了10个孤儿,4间土平房,19个岁数差不多的孩子睡在一张大炕上,男孩睡一边,女孩睡一边。麦草上铺床单,再盖一条破旧的大毯子。孩子们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男孩子们帮助爸爸打土坯、放羊。女孩子们帮助妈妈洗衣服、洗羊头。每个人都为这个家贡献着力量,同时也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妈妈会把牛奶做成酥油,一群孩子排着队,妈妈把酥油一小勺、一小勺地喂进孩子们的小嘴里。

尽管连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但阿尼帕夫妇省吃俭用,让孩子们去上学。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照明,让孩子们学习,19个孩子没有一个因家里穷而辍学。

阿尼帕始终相信,孩子们终会长大成人,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我们家总是比别人家笑声多

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给孩子们交学费,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他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

为了贴补家用,阿尼帕在县食品厂找了一份清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每个月按计件可以挣上36元钱。每天早晨起床做好孩子们的早饭后,阿尼帕就来到青格里河畔,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双脚常年浸在雪山融化的水里,双手不停地撕扯着羊肚羊肠上的杂物,把羊肠一根根地捋顺,又一根根地盘起。就连她在生完最小的孩子没满月时,也没有耽误洗肠子的活,恶劣的工作环境,长期超负荷劳动,阿尼帕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那水多凉呀!可妈妈成天在里面洗羊杂碎,时间长了,就落下了风湿。”大女儿卡丽曼哽咽着说起母亲受过的苦,“当时我们都还小,甚至不知道心疼妈妈,只知道围在妈妈跟前要吃的。”

最让阿尼帕发愁的是21口人一日三餐问题。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饼,19个孩子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阿尼帕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要出门,晚上12点多才能回到家,回来后还要给孩子们洗衣服,第二天早上起来要打好馕饼才走。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喝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

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和一个特大号的盘子,这个锅被孩子们称作“团圆锅”。

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找到阿尼帕,借她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当地的人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快乐。

回忆起童年生活时,孩子们感触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妈妈家虽穷,但很温暖。几个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成天一起玩耍,一起上山打柴,我们这个家总比别人家的笑声多。”

1994年,孤儿中最小女儿金雪莲就要出嫁了,阿尼帕为金雪莲办了个热热闹闹的婚礼。金雪莲忘不了出嫁那一天:“妈妈把我搂在怀里亲了又亲,又把自己的戒指摘下来给我戴上,一遍遍地叮嘱我,真是比亲妈妈还要亲。”

被阿尼帕收养的这10个不同民族的孤儿都让爸爸妈妈给自己起了维吾尔族名字。王淑珍叫哈比扎,是“保护”的意思;王作林叫“切布”,意思是大树的分枝;王淑英叫“热孜亚”,春天的意思;王淑花叫“阿依古丽”,意思是月亮花;金花叫“玛丽亚”,意思是对父母好的女儿;金海叫“热马赞”,意思是热情、有力量;金雪莲叫“索菲亚”,意思是清秀、鲜亮。每一个名字都表达了阿尼帕夫妇的一种爱意和希望。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孩子们的童趣与天真。孩子们团结互爱,从没人说谁是孤儿,哪一个是汉族、哪一个是维吾尔族。

不管是哪个民族,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

接受采访时,老人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是,哪个孩子是亲生的,哪个孩子是收养的,在她的眼里,没有区别,都是自己的孩子。

19个兄妹们用不同的方式,接过父母手中的民族大团结的接力棒,纷纷投入到扶贫帮困,收养孤儿的行列里来。

大女儿卡丽曼在青河县城建局工作。2007年的一天,卡丽曼上中学的女儿告诉她,班里有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哈萨克族女同学,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有工作又有病,这个同学想辍学。卡丽曼听说后,当即让女儿把这个女孩接到自己家中。卡丽曼说:“尽管我的经济条件也不富裕,但我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了爱的力量,我要尽力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孩子。”

从小吃阿尼帕的奶长大的侄女热孜万古丽是青河县希望小学的教师。她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从我姑妈身上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

辛苦操劳的日子已成过去。阿尼帕的19个孩子在她含辛茹苦的照料下渐渐长大,这份大爱也逐渐打动了周围的人们。

孩子们有的当干部,有的当工人,有的经商,有的种地,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像归巢的小鸟一样回到家,这是老人最幸福的时候,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花。调皮的索菲亚会故意问:“阿妈,你对哪个孩子最好?”阿尼帕总会笑着回答说:“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都是一样亲!”

阿尼帕70岁生日时拍下了一张全家福,这个大家庭共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汉族等6个民族180多口人。对于饱经风霜、苦了一辈子的阿尼帕来说,这个时刻,她是最幸福的人。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阿尼帕夫妇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灾区。阿尼帕她找到县民政部门的领导说:“我们现在生活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我愿意再收养10个孤儿。”

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县有10多个家庭向民政部门提出收养地震孤儿的请求。

2008年8月,操劳一生的阿比包不幸病逝。孩子们都回来了,180多口人。这些孩子们刚进县城就下车,号啕大哭着向家里奔去……

子女们把更多的爱给了阿妈阿尼帕。争着要孝敬老妈妈,从来不曾红过脸的兄弟姊妹们,为了争得赡养权会急红了脸。

阿尼帕被评为自治区第5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当阿勒泰地区负责人把奖状和1万元奖金转交给阿尼帕时,她要求把这笔钱捐给那些失学儿童。

2010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2012年,青河县在阿尼帕原有的宅基地上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投资建设1000平方米两层主题教育馆,用以居住并教育后人。

猜你喜欢

淑珍阿比孤儿
植物之最
架起跨越代沟的桥梁
阿比·瓦尔堡的幽灵学
冯淑珍:组织近400余次环保活动 将3万多个瓶子捡出大山
Training grizzlies
绿眼睛
于淑珍:执着女人心硬妈妈
孤儿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