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5-10-21刘义军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资源

刘义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强调小学生要“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地、全面地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尝试,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正确把握信息素养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信息意识

关于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致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而并不仅是在一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就说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评价分析综合表述的能力、下载发布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同样十分关注学生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查阅资料、浏览网络、收集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教学,进行探索性学习等。

因此,只有全面正确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意识。

二、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这一情况出发,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转变阅读方式,培养快速浏览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容量巨大,同时也良莠不齐。阅读是人们获取间接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如何更快、更广泛地进行阅读,如何才能适应这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改进阅读方法,掌握快速阅读的本领,以提高阅读效率。

2.落实训练内容,培养提炼主题的能力

面对收集到的信息,学习者要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我们需要训练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并提炼出主题。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小处着眼,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

3.引导意义建构,培养加工和表达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准备是基于学生为达到意义建构的知识点的补充与强化上,而非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这堂课的教学而做的一种准备。因此,对于学生事先预习的与教学相关知识,应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或知识水平来体现才是恰当的。但在有些课上学生读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而从他们的反映来看,这种知识的预习没有给他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深入理解或提高,而是一字一句地机械地读。读的学生没有领会,听的学生也不会有很多收获。这种预习就是低效率的无甚实际意义的学习。教学中,我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同时,我充分利用论坛和BBS留言板的表达功能,引导学生将生成的信息在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还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唯有如此,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将虚拟时空与实体社会相连接。

4.发挥网络优势,培养走最佳途径的能力

但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讲,网络不是唯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布告栏、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但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在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丰富、快捷、方便等优点是其他资源所无法相比的。因而,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充分认识并学会利用网络的优秀资源,有利于学生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学习。

三、找准评价杠杆,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看到有效评价的身影。即使有,大部分也表现为教师为了阐明某个观点让同学间互评后的总结式点评,评价方法单一,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忽视对语文综合素质的评价,更多的则直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试卷式或测验式的总结性评价。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但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进一步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作者单位:盱眙县观音寺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素养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