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教育”理念下的《春酒》教学设计和反思

2015-10-20郭晓倩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春酒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素养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4-0068-03

【作者简介】郭晓倩,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南京,211103)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设计思考】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儿,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说学逗唱”占据了语文课堂,文本成了课堂上蜻蜓点水的驿站,文字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各种各样的包装让语文萎缩了本性。本文即以本人执教的《春酒》一课,反思自己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设想。

阅读应该是引导激励学生思考并发现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文本”这个载体。我们的教学始终要有文本意识,“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根。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秉持“素养教育”的办学理念,课堂也应该体现“素养教育”的特色。“素养教育”理念下的课堂重在展示教师和学生的素养,而学生的素养主要通过在课堂上“思考”“交流”“质疑”“解惑”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通过对“尊重、引领、协助、解放”的素养课堂的进一步探索,我决定“以学习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抓住《春酒》中的关键词“家乡味”,以主问题为线,以朗读为重点,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反复地揣摩,细致地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乡情愫。

因此,《春酒》一课的教学是基于“素养教育”理念的对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2.有感情地朗读,以声传情,品读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体会本文清新典雅、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获得美的感受。

2.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理解作者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琦君散文文笔流畅、写人传神、情浓意厚、含蓄典雅蕴藉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自主探究法。

五、板书设计

酒味  香甜味家乡味童趣 那事母爱 那情乡情 那人民俗 那地 思乡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年俗,激兴趣,引出春酒。投影《诗经》中的诗句,文化解读。

(二)初读感知

1.师问:春酒味道怎么样?(好喝。)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由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春酒。

学生找出描写春酒香甜的语句、“我”爱喝春酒的语句,朗读体会。

2.朗读第9小节,概括内容“自酿八宝酒”。味道如何?点读第10节,没有家乡味。

一读末句,读出怀念、向往。

(三)再读品味

1.师问: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家乡春酒的香甜滋味。那么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家乡味到底是什么?

学生概括回答:母亲、童年……(板书)

2.投影:你在春酒中还品尝出哪些别样的滋味?

找出蕴含着这杯春酒别样滋味的语句,细细品味,让琦君念念不忘、心动不已的家乡味到底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2)小组交流体会,教师随机点拨。

(3)班级交流,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体会:童年的“我”天真可爱、顽皮贪吃;母女之间浓浓的亲情;淳朴热情的乡里乡亲;慈祥善良热情能干的母亲。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齐读、个体读、比较读,教师范读、引读,读句子、读段落、读词语,表情读、表演读,让学生充分领略文字之美,感受浓浓情致。

3.小结:母爱、童趣、乡情、民俗……这一切凝聚成醇醇的“家乡味”,抒发出浓浓的思乡情!

再读末句,读出珍爱、难忘之感。

(四)悟读拓展

1.了解作者,把握情感。投影琦君生平、琦君的话,感受琦君浓烈的思乡情绪。

2.投影琦君作品节选:《乡思》

师朗读,感受琦君深厚的思乡情绪。

交代琦君临终遗言,再次感受浓浓思乡之情。

三读末句,读出无奈、感伤、失落、惆怅。

(五)全课总结

投影警句。琦君的这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郭老师也想借这篇美文告诉大家:“文字是有温度的。”写作也好,阅读也罢,我们都要学会从文字中去探寻背后的点点心绪和缕缕情意。

最后,感谢琦君,用这一杯春酒,提醒我们慢些走,收藏身边最美丽的记忆,且行且珍惜!

【教后反思】

一、语文课,读书声要响起来

朗读,是促进学生理解文章、走进作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读书。琦君的《春酒》一文清淡如水、温润如玉,童趣、亲情、乡情真切动人,丝丝入扣,让人回味。这样的美文更要重点抓住“朗读”这一语文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上,我将朗读教学作为重点。在“品读春酒中蕴含的别样滋味”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领略琦君作品的文字之美,感受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感。

对于文章文眼所在的末节末句“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解读。我分别设计了三次朗读:初读感知,感知春酒的甜美滋味,了解有关春酒的独特习俗,学生读出句子蕴含的怀念之情;再读品味,深入品味春酒蕴含的别样滋味,学生通过对文字情感的反复揣摩,感悟母爱、童趣、乡情、民俗……这一切凝聚成醇醇的“家乡味”,抒发出浓浓的思乡情,自然朗读出末句蕴含的珍爱、难忘的感情;悟读拓展,通过拓展阅读琦君的作品《乡思》片断以及对琦君的话、生平等资料的助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琦君浓烈而无法排遣的思乡情绪。此时,学生已经能够深深体会到末节末句中作者无法言说的痛苦,对重返家乡的愿望难以实现的伤痛。三读末节,读出无奈、感伤、失落、惆怅。

反复的朗读可以领略品味到作者独特而富有情致的描画,感受到作者留念不舍的心情。以朗读为重点,多层次多样化的朗读,激活了课堂,让学生深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二、语文课,要有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

对文本的理解首先要落实到对作品字词句段的品析欣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处理好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钱梦龙曾经说过:“努力在一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因此,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得透彻,关键是要找到一个适当的突破口。

素养课堂强调不能满堂灌、满堂问,要给学生思考和回味的时间。我以“让品悟语言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中心”为出发点,在“咬文嚼字”上做了很多文章。“春酒味道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在春酒中还品尝出哪些别样的滋味?”这些提问并不是一味追求答案,而是要求学生从文句中找出依据,让学生积极地去研究文本,并且以问题为突破口,举一反三,带出一系列探究和发现。

我们鼓励本真的语文课,鼓励教师以品词酌句为基石来搭建文本理解的平台。譬如:品味“一马当先”所表现出的“我”急不可耐的心情,想象“我”的动作表情,孩子对春酒的喜爱是那样具体生动。“肚子像蜜蜂一样鼓鼓的”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背后蕴含的是孩子的可爱、天真、稚气,也能让人联想到从东家吃到西家的无拘无束的快乐。品味“母亲”的一句“但是你呀”短短四个字的读法,体会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区别,揣摩“母亲”当时的表情、动作,对心理活动进行补白,引导学生小组互动、积极探究,通过“咬文嚼字”深入体会“母亲”语言背后对女儿的骄纵和宠爱,母女的依恋之情跃然纸上。这些字与词的品味,都使人感觉回味无穷,朴素朴实却闪耀着语文的本色美。

三、语文教学应适度超越文本

语文教学在立足文本的同时,还要能不固守“本本”,教师不应只是文本的传声筒。诚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是灵动的。语文教师应能用自己的慧心、慧眼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依据文本的内容,富有艺术性地裁减、增删文本,实现重点突出、难点易破。一句话,语文教学在把“根”留住的同时,也应注意超越文本。

语文教学超越文本关键在“度”的把握上。语文教学适度地超越文本,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与丰富,是引领学生更稳健地步入语文殿堂的好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设计的主问题“你在春酒中还品尝出哪些别样的滋味?”给学生提供了较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初读,概括出童年、母亲以及乡亲这些具体的描述对象,教师继续从这一问题延伸出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所想要表达的童真童趣、母子亲情、乡情民俗等比较抽象且细腻的情致。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所在。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一旦学生的阅读有所发现,品味中有所体会,对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最后,我补充介绍了琦君的作品片断以及琦君其人,意在让学生感受琦君内心涌动的思想情愫,激发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琦君作品的兴趣。超越点从文本中挖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化,最后应回归到文本的整体学习上。适度超越文本的语文课堂,能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语文教学应努力追求学生思维的跃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的效果并不体现在课堂表面的喧闹与繁华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地随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沉思默想、纵横驰骋。有时语文课堂的“沉寂”也是一种“思考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是思考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上,要根据教学目标顺势而为,巧妙引导学生往自己的方向走。注重对学生回答的点评,用精辟、到位的评价,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语文课堂随时闪现灵感飞扬的活性生成。

在深入品析《春酒》第三小节的时候,我给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这一段情节十分有趣,揣摩一下,‘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试着读出来。”这一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这一段文字,并有了更深入的发现和解读。有学生研究发现,这段文字中“我”的心情有非常复杂的起伏变化:埋怨—欢喜—沮丧—嫉妒—释然,学生结合情节解释梳理得头头是道,并且将感情融入朗读中,读得绘声绘色。

提问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每一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也是对语文教师提升素养的新挑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想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让“素养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充满灵性和活力,自己必须首先深入钻研教材。

“文字是有温度的”,写作也好,阅读也罢,我们都要学会透过文字去探寻背后的点点心绪和缕缕情意。《春酒》的研究和教学提醒我,语文课应该要返朴归真,以学习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学的方式要尽可能地有语文味儿,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有开放性,语文教学的设计要趋向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揣摩。这是语文教学的“朴”和“真”,也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在,是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快乐,贴近语文、享受语文,这是语文教师最神圣的使命。

猜你喜欢

春酒语文阅读教学
醉在《春酒》的人情民风里
读《春酒》,悟“地道家乡味”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美食里深藏着爱与感恩
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10年闯荡两手空空没脸回家从头再来做回春酒终获成功
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