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智慧型父母给孩子适宜的爱

2015-10-20李方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9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孩子

李方

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来实现的。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由于我国目前的家庭以独生子女为多,父母对孩子爱的认识也不一样,什么样的爱是适宜的、正确的呢?不少家长由于对“爱”的理解有偏差,进入了爱的误区。

一、爱的误区

(一)过度保护,带给孩子的是无能

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溺爱和宽容,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不会生活自理,不会自我保护等,我们都有所耳闻。过度保护还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甚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等。

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孩子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做并不是虐待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独立的生活空间。要想小鸟在天空中翱翔,首先要让他们学会飞翔。受保护过多的孩子他能“飞”吗?

(二)过高期待,带给孩子的是无望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病态。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唱歌、跳舞、诗词歌赋无所不能。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也是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一旦父母的期望标准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导致孩子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成长很受压抑。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深思。

所以切勿“拔苗助长”,正确地评估自己孩子的能力和潜力,为孩子们设想的目标永远是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到的,与孩子们多沟通,问问他们的想法和需要,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自主性。在不逼迫他的情况下,鼓励他做事情所让孩子得到的锻炼,要比被迫让孩子受到的益处更有价值,效果也会更好。

(三)过多控制,带给孩子的是无奈

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由去逼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粗暴甚至虐待,孩子的行为一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个性、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厮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

孩子虽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愿望、兴趣和爱好。父母万不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不能因为孩子小,认为随意斥责或辱骂孩子无关紧要,更不要嘲弄、讽刺孩子。对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四)过于放任,带给孩子的是放纵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如果放任自流,良田也会成为荒地。家长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态度会让孩子失去正常的生长心理,由于孩子的自制力差,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不成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教育。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忙等原因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与需求。

二、给孩子适宜的爱

(一)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保障

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性格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要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要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鼓励孩子独立探索,允许孩子独立做出决定,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欣赏协助和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这样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

(二)尊重信任孩子是基石

家长要学会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常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重视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空间,允许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给予孩子自我,鼓励孩子自信,相信孩子之间只有个体差异,没有好坏之分。把孩子的梦想当作是令人欣赏的志向,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只要孩子努力去做,父母都应该说:“好,非常好。”因为孩子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成人后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作为父母,重要的是在孩子茫然的路上指路和照明,当孩子需要时给予及时的帮助,使他们感到父母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是最能理解他们的人,是心理上的朋友。父母和他们只有年龄上的差异,但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

(三)培养孩子生活独立是法宝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什么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作为父母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洗刷、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做。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使其养成尊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也大有帮助。

(四)陪伴孩子是最好的礼物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陪伴在孩子身边,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还有一些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常年在外打工,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此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这些缺少父母之爱的儿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而父母为弥补缺失的爱,过节或是孩子生日,往往花很多钱给孩子买礼物,其实对孩子来说,陪伴才是最好的礼物。所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散步,陪孩子运动,陪孩子阅读,陪孩子游戏,陪孩子聊天,带孩子到公园走走,或到郊外游玩,参与亲子集体活动,让孩子得到父母爱的滋养,留有一个快乐、充满爱的童年。

孩子的成长,父母可以引导,却无法代替;种子是父母播撒的,成长还要靠孩子自己。让我们做智慧型父母,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地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家长请吃药Ⅱ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