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10-20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5期
关键词:踝部踝骨踝关节

李 扬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人民医院,湖南 娄底 417600)

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 扬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人民医院,湖南 娄底 417600)

目的 探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将96例踝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分别采用手术复位以及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骨折复位情况良好,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中医闭合;手法复位;踝部骨折;临床疗效

踝部骨折属于临床中骨科较为常见的损伤,严重影响人们的负重以及行走功能。青少年较为多见,踝部骨折根据解剖学改变可分单踝骨折、双踝骨折以及三踝骨折,其中三踝骨折是最为严重。临床中治疗踝部骨折的主要措施为手法复位及手术复位。本研究选择96例踝部骨折患者,探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96例踝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44.3±5.6)岁;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4.6±5.2)岁。其中单踝骨折,双踝骨折以及三踝骨折。致伤因素:车祸伤43例,高处坠落伤40例,砸伤13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复位治疗,行切开复位,使用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操作过程主要为:采用硬膜外麻醉,从内踝处行切口入路,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露出骨折端。使用牵引复位进行治疗,并用解剖钢板固定外踝骨折,采用螺钉固定后踝骨折和内踝骨折;观察组采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采用夹板外固定。操作过程主要为:患者取平卧位,医护人员选择患肢外侧,固定小腿上部位置,向上进行对抗牵引,人员处于患肢远端,紧握患者足背和足跟,方向与医护人员相反。牵引时应该注意牵引旋转移位情况,调整旋转和牵引方向,先进行外翻,然后缓慢转为内翻,后再变化方向。如果发生胫腓分离,可先挤压两踝进行复位,避免骨折部位发生移位。复位完成后,采用塑形夹板固定踝跖屈,将活血化瘀膏外敷在骨折部位,定期检查骨折恢复程度和更换外敷药膏,治疗2个月后拆除夹板。

1.3 术后处理:术后,仔细检查骨折情况,通过患者骨折程度,帮助患者适当锻炼,可下床适当练习负重。术后随访观察1年。

1.4 术后功能评判标准:参考相关文献评估踝关节恢复程度[1]:优:踝关节恢复正常,未发现疼痛,术后X线片发现骨折愈合程度良好,未发现炎性症状;良: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长时间运动会产生轻微疼痛,X线片发现踝穴内侧具有小间隙;可:踝关节功能有所缓解,长时间运动会产生疼痛,X线片发现踝穴内侧具有较大间隙;差:行走时产生疼痛情况,X线片发现踝穴位置不对称,踝穴内侧存在>2 mm的间隙。

1.5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研究:治疗后,观察患者治疗有效率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5.0%。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研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两组术后均未发现明显创伤性关节炎、切口感染以及无骨不连等症状。

3 讨 论

踝属于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具有保持身体稳定性和日常活动。踝骨折情况在临床中较为多见,属于关节内骨折,发生原因往往是由于因间接暴力作用下引起的,受损位置、方向和大小都能够对骨折疾病造成不同影响[2]。如果踝骨折对位复位情况不佳,往往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以及畸形等症状,引起患者产生创伤性踝关节炎,关节僵硬,行走困难,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所以应该给予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治疗,不仅保持踝关节稳定[3],还要使踝关节恢复灵便活动。治疗踝部骨折时,恢复正常解剖和良好的稳定性是关键。临床中多采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治疗前,首先明确骨折发生类型,进行踝部骨折愈合手术时,应采取准确对位并固定。手术过程中应通过骨折具体情况而采取固定外翻或内翻,其次踝关节尽量保持背伸位,有利于复位后踝骨折块、提高关节稳定性以及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4]。外踝骨折往往伴有距骨脱位,所以应该做好外骨附着的准备,它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踝部骨折术后并发症,其中创伤性关节炎最为多见[5],主要是由于骨折复位情况不佳引起的。应采用解剖复位方式固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应注意引导患者采取功能锻炼,能够明显降低关节粘连情况发生,促进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患者治疗有效率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5.0%。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两组术后均未发现明显创伤性关节炎、切口感染以及无骨不连等症状。

中医闭合手法复位与手术复位有一定的差异。骨折复位早期,如果发生内踝向下,外旋型骨折的外踝产生后移,该情况允许发生,因为骨折早期,关节内产生血肿,骨折创伤发生后,肌肉会发生韧带紧张症状,综合这些因素会引起初期骨折复位情况不良[6]。骨折复位后,应仔细检查骨折恢复程度,粘连以及血肿的消退、骨折线慢慢变窄,如果无组织嵌夹,骨折恢复情况良好[7]。实施复位后,外固定能够明显控制踝关节移动,利于患者早期功能的锻炼。外固定解除后,一般都能够恢复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临床效果显著。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采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骨折复位情况良好,骨折稳定性高,术后并发症减少,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朱育雄.运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疗效与方法[J].健康大视野,2013,21(1):397-398.

[2] 刘海亮,叶颂霖,罗顺宁.中医闭合复位治疗踝部骨折106 例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3):298-299.

[3] 渠继武,史方悌,曹克银.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1,64(2):985-986.

[4] 陶永明,应树华,苟新源.中医闭合复位治疗踝部骨折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64(10):988-989.

[5] 刘西纺,孙银娣,殷继超,等.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早期闭合治疗及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预防[J].中国骨伤,2012,25(9):785-787.

[6] 戴科航,王林刚,赵宜农,等.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1):762.

[7] 李炳钻,钟黎娲,蔡秀英.闭合复位经皮穿刺治疗儿堂肱骨髁上骨折体会[J].中垦骨姆关节损伤杂志,2013,14(5):214-215.

R259

B

1671-8194(2015)15-0202-02

猜你喜欢

踝部踝骨踝关节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高级篇)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张文泰教授运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三踝骨折的经验分析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
转动脚踝降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