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例腔隙性脑梗死的TCD分析

2015-10-20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5期
关键词:供血血流脑梗死

杨 辉

(南京秦淮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6)

64例腔隙性脑梗死的TCD分析

杨 辉

(南京秦淮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6)

目的 分析64例腔隙性脑梗死TCD情况。方法 选取经MRI或CT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64例为研究对象,均行TCD检测。结果 TCD表现64例患者中23例血液缓慢供血不足,22例血速异常增高,19例血速正常。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引起血速异常增高的病因主要以高血压为主,TCD能够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检查的重要手段。

腔隙性脑梗死;TCD表现;颅内血流速度

在中老年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同时也是冠心病、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1]。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通常采用MRI、CT等手段为患者检查梗死范围,可是这对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本次研究采用TCD对64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2.5 ±5.3)岁。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内腔梗诊断标准,同时经MRI或CT检查均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其中包括糖尿病20例、20例冠心病、24例高血压。同时选择6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63~80岁,平均年龄(71.3±4.8)岁。两组无论是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使用探头的频率为2 MHz。患者在检查前4 d内停止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在检查时取患者低头坐位或仰卧位,经颞窗、眶下窗、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前动脉、椎动脉等进行探查。对患者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舒张期血流速度等进行观察记录,对动脉指数PI进行计算。

1.3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本次研究经TCD表现血速缓慢供血不足23例,占40%,以峰值血流速度为标准,若是比健康人下限低10cm/s则为供血不足。本次研究中经TCD检查特征为双侧ACA、MCA、PCA血流频谱图形呈现对称性血速峰值下降低平波形。主要以Vs下降为主要表现,其中ACA最低能够降至32cm/s,MCA最低能够降至40cm/s。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对比见表1。

表1 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

2.2 研究中血速异常增高的22例患者,占34.4%。患者颅内的主要动脉均出现了多支血管或单支血管血流速度异常升高,VsMCA达到190 cm/s,ACA达到140 cm/s,声窗明显消失,音频高尖,频谱图形出现紊流以及湍流。

3 讨 论

当患者出现小动脉硬化、持续性高血压时,便会引起脑梗,占所有中风患者的30%左右,病理改变通常认为是由于血管病变而引起的,最典型的为纤维蛋白坏死、动脉粥样硬化,脂肪透明变性等。脑血流障碍是腔隙性脑梗死的根本原因,当患者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脑局部缺血时,对脑细胞进行大量吞噬,最终形成腔隙,其直径通常为3~18 mm,主要发病于脑深部,尤其是在基底节区。通过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TCD能对患者腔隙性脑梗死进行检查,对血管供血区的障碍程度进行判断,检查出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范围。

对患者颅内主要动脉进行全面检测,发现大部分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TCD表现都为双侧血流对称性下降。因为我们认为:患者出现脑动脉硬化且官腔出现变窄情况时,将会失去弹性,小动脉则会出现血速缓慢,从而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坏死以及局部脑组织缺血情况,最终形成梗死灶;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血流速度均正常[2]。

我们认为,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不会引起血流速度的变化。各种脑以外的因素,例如肿瘤、心源性以及其他来源的栓子,栓塞血管出现腔隙性脑梗死,对血管的弹性不会造成影响,患者病灶区域血管血速正常;其中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导致血液异常增快的根本原因。高血压会导致患者脑血管出现局部痉挛,使患者管腔狭窄,导致患者局部凝血,从而形成腔隙性脑梗死。

通过TCD检查发现,前动脉、中动脉TCD变化趋势较为明显,而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变化却不太明显。通过分析认为:在脑底动脉环前半部是最容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部位,尤其是在基底节区。由于前动脉支配,腔隙性脑梗死变化非常明显。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主要支配大脑后半球供血,因此变化并不明显。血管供血区域和梗死部位一致。

在对腔梗的诊断中,通常只采用MRI以及CT进行检查,TCD无法对小动脉梗死做出准确诊断,但Bogousslavsky报道[3],在20%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CT证实有小梗死以及内囊,同时发现有狭窄以及颈内动脉闭塞。在本次研究对64例患者进行TCD检查过程中发现,梗死灶所属供血动脉主干狭窄占80%,因此诊断中单凭CT还不行,需要对患者进一步血管造影检查,但血管造影检查并非能够作为首选,应当为患者行造影效果相似且灵敏度高的非床方法开始,TCD则是最好选择。

在对腔梗的诊断过程中,虽然MRI以及CT最为接近,但CT检查依然存在30%的假阴性,MRI则对较小的梗死无法检查。TCD虽然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但是能够为病理研究提供帮助,对颅内主要血管的血流动向变化进行全面了解,筛选主杆动脉硬化以及官腔较为狭窄的患者。所以,对于有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的患者,临床无论是否有定位体征,TCD一旦发现出现脑动脉硬化情况且官腔狭窄,血流速度出现减低,需要进一步进行MRI或CT检查,患者若是阴性,则不能排出腔梗的可能,需要引起重视。但对于经MRI和CT确诊的患者则需要行TCD检查,对颅内外血管的血流动力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制定出治疗方案。

[1] 贺声,栗克湘,张晶,等.脑动脉收缩峰值流速异常增高判断脑梗塞部位的临床价值:102例TCD与CT结果的比较[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2):143-145.

[2] 李锦,朱建国,李玉妹,等.降纤酶、低分子肝素与洲邦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TCD改变及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13(5):52-53.

[3] 刘鹏业,黄琛,娄翕翕,等.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2,35(6):549-550.

R743.33

B

1671-8194(2015)15-0132-02

猜你喜欢

供血血流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辣语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