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的营养膳食科普化研究

2015-10-18洋,陈

天津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营养配餐营养素摄入量

刘 洋,陈 慧

(1.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2.天津市和平区力惠隆电子商务中心 天津 300072)

1 研究目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饮食无规律,或暴饮暴食,或挑食偏食,或放弃不食,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患上慢性疾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

慢性病高发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改善居民的日常膳食结构和不良饮食习惯,其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把合理饮食、均衡营养的思想和方法传播给公众,使公众在日常饮食中根据食品中各营养物质的含量,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均衡膳食。

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颁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参考量》,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与此同时,国内许多学者也积极投身膳食营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1-7]但是相关研究成果在民众普及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①研究多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只适合在一定范围内提供给专业营养师作为参考资料,操作复杂,表述方式也多使用专业名词,不易被公众理解,普及性较差;②研究成果多为纸质材料,对于普通使用者来说缺乏趣味性、方便性;③少量大众型膳食分析系统采用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并缺乏国家标准数据的理论性指导,还有一些系统只是针对某种行为的单一类营养元素的计算,缺乏整体的平衡营养膳食分析。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手机技术已经融入绝大多数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以国家膳食营养指导文件为依据,编辑指导公众健康生活、科学饮食的民生科普类软件已成为必然需求。

2 营养配餐科普化原则

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营养配餐知识科普化的几个必要原则,尝试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科普方法相结合,将专业的营养知识与量化配餐的均衡营养方法通俗化、大众化,利用目前流行的新媒体方式,使大众易于接受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1 科学的标准

营养配餐科普化首先要保证其专业性,要能实际指导百姓的每日膳食,对其健康起到辅助作用。搭建科普型膳食营养数据库要在满足普通公众操作的前提下,保持营养配餐的专业性、正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如在判定个体每日摄入量是否合理时,应参照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这是中国营养学会根据国际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的权威性的营养配餐依据,包括“平均需要量 EAR”、“推荐摄入量 RNI”、“适宜摄入量 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UL”等指标。人体每天都需要从膳食中获取各种营养成分,以满足生命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如果某种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就有发生营养素缺乏症的危险,随着摄入量的增加,发生缺乏症的危险性逐渐降低,当个体的平均摄入达到 EAR时,发生缺乏症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当摄入量达到每日营养素供给量水平以后,再继续增加供给也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但只要不超过 UL,也不会对身体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如果超过 UL,则产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加。这些也是判定合理膳食的必要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数据会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对食材营养成分的测定而不断更新。在2013年5月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国际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研讨会上,中国营养学会公布了历时 3年重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2.2 通俗的内容

众所周知,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与食物之间关系的专业学科,而其在公众中最直接的应用就是“营养配餐”。营养配餐是按人体的需要,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1天、1周或 1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含量适宜、比例合理,即达到均衡膳食。实现营养配餐是一件极为专业而又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求膳食结构多种多样,谷、肉、果、菜无所不备,而且要求每日摄入营养素的量要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此过程中,既需要掌握人体摄入营养的标准,还要了解数以千计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这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极难掌握。将专业的营养配餐通俗化,使公众都易于接受与掌握是营养科普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例如,国家颁布的《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食材分类是按照我国标准化委员会 2002年制定的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分类标准设置的。该文件更适用于专业人员,而对于一般公众则显得过于细致,一般公众的膳食很难按上述专业标准考量。为使《食物成分表》更适合普通人群使用,本研究将其进行了裁剪,简化归类了公众不易划分的食材,为百姓量身打造一个实用的简版食材数据库。

2.3 新颖的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纸质传媒、讲座、会议等形式已不能满足科学知识的快速传播和普及,而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并呈现出它的优势。以智能手机为例,它具有体积小巧,适应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的特点,并且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数已达到9亿,并在未来 3~5年将有更快速的扩展,而这也正是科普的最大市场,开发一套指导公众均衡膳食的手机 APP,必定可以满足人们对新生事物的猎奇及对科普知识渴求的欲望。此外,智能手机还具备丰富的多媒体功能,可将深奥、复杂的营养学标准和操作转化为内容生动、形式活泼、操作简单,并能与公众互动的应用模型,使APP软件成为公众的虚拟营养师。

3 营养配餐科普化案例

3.1 平台的选择

本案例使用目前流行的Android手机作为实现平台,考虑到智能手机具有极强的信息处理与传输功能,不仅可以对营养学复杂的数据库进行归集、储存、检索、控制和各种排列组合;还可以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网络咨询和及时软件更新。

3.2 案例的设计

如图 1所示,本案例有 5个服务模块,分别是:①饮食模块:通过每餐的输入,软件会给出使用者每餐各类营养素的评价量表,通过评价量表可以直观感知最近一段时间营养摄入是否均衡,从而做出调整。②运动模块:通过对使用者运动量的测量,计算消耗的能量,帮助使用者达到减肥的目的。③推荐模块:针对各类特殊人群制定专门的每餐搭配,达到平衡膳食、均衡营养的目的。④工具查询模块:介绍相关科普营养知识。⑤个人信息修改模块:可以录入个人的各种生理信息及与营养相关信息。

图1 基于Android平台的营养学科普软件的功能架构图Fig.1 Functional framework of the Android-based popular science software for diet of nutrition

3.2 案例特点

案例实现的主界面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 Android平台的营养学科普软件的主界面实现效果图Fig.2 User interface of the Android-based platform

该系统具有数据权威、功能完整、操作方便以及易于普及等特点。

4 结 语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配餐的科普化将促进科学的均衡膳食营养理论与方法在公众之中的普及,有利于指导公众改善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为促进我国营养膳食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魏皎,陆遥,陈丽果,等.基于互联网的营养评估与配餐系统[J].电脑与电信,2009(9):30-32,35.

[2]臧明伍,王宇,杨君娜,等.对我国营养配餐研究思路的探析[J].肉类研究,2010(11):16-18.

[3]张滴石.基于 MVC模式的配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杨舒静,刘沛.基于 Android 手机/平板的 24 小时膳食回顾调查软件开发研究[J].卫生研究,2014(2):320-323.

[5]杨月欣,潘兴昌,吉朋松,等.便携式营养查询计算评价装置及其查询计算评价方法:中国, 1967550[P].2007-05-23.

[6]App今日免费:吃出健康好身体口袋营养师[EB/OL].http://mobile.163.com/13/0124/05/8LVAATJ 40011309K.html.

[7]Guo L Q,Peng B,Huang Z X,et al.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of key groups in China’s rural areas[J].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VII IFIP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4(420):114-128.

猜你喜欢

营养配餐营养素摄入量
老年人护眼七大营养素
食物中的“有色”营养素
因人而异合理补充营养素
中职营养配餐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我国营养配餐研究思路
揭秘“食品级”肌肤营养素
信息化技术在职业学校“营养配餐”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营养配餐与科学烹饪(上)
中国人盐摄入量依然超标
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