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述评

2015-10-17龚晓林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

龚晓林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述评

龚晓林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教师教学行为是影响并促进学生学习的一切可观察的活动或表现。国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品质特征、行为有效性标准、教师角色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四个方面,而国内则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结构、教学行为有效性、新课程教师教学行为以及问题教学行为四个方面。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趋势进行了学理探究。

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行为

教育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则一定在于教师,因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维持和促进下进行的,教育目的的落实、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与课程资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表达与呈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中的强化与反馈、教学质量的高低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说,教育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始于1896年,一直以来,成为国内外学者和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梳理界定教师教学行为,展现国内外有关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未来方向,以期对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深化以及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所裨益。

一、教师教学行为内涵的研究

何谓教师教学行为?其本真内涵是什么?人们的见解素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各言其是。《教育大辞典》将教师教学行为界定为: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行为。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教师的教授行为(观察、诊断、施加作用、评价等行为)不仅对学生施加影响,同时也受学生行为的影响,教师不断观察学生的行为以修正自己的行为。[1]施良方、崔允漷等人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方式及其发挥的作用,将教师教学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呈示、对话和指导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2]Scrivenen J.认为“教学行为实际上是教师作出决策的过程,是教师对备选方案不断做出比较、筛选、抉择的过程。在课堂上,有很多节点需要教师选择行动方案,教师必须决定采用哪个方案,抛弃哪个方案。因此,一个好教师必然具备一个可供课堂使用的方案列表,并且随着资历的提升清楚地知道,哪些方案对指导教学有效,哪些方案效果欠佳”。[3]傅道春认为,所谓“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中的可操作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和控制的工作行为。其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理解与教学运行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4]柳夕浪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是“对错综复杂的教学动态变化因素的整合”。其具体分解表现为课堂内的讲述与聆听、解释与分辨、提问与应答、辅导与练习等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师生活动方式与操作系统。[5]唐松林则把教师行为界定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师的认知结构、教育思维、人格特征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6]姚利民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外显的可观察和可记录的活动或表现。[7]罗生全在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界定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外化形式,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采用的影响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教师教学行为的现实表征及其有效水平直接标示着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也直接标示着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实践智慧。[8]

从上述教师教学行为概念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表达方式与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大都包含这样一些因素:一是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是教师教学行为还包括学生的行为;四是教师教学行为具有直观性,是教师整体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影响并促进学生学习的一切可观察的活动或表现。它是教师认知水平、思想观念、非智力因素的外化形式。其包蕴着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中所呈现的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二是教师教学行为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引起、维持并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三是教师教学行为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产生的一系列与教学有关的行为;四是教师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标示着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实践智慧,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五是影响并促进学生学习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直接目标,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即实现“教学相长”;六是尽管教师教学行为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主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复杂性和个体性等特点。根据行为目标达成情况以及研究的方便,将其分为: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教师低效教学行为和教师问题教学行为。

二、国外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概况

自从有了教学活动,人类对其研究就从未停止过。20世纪中期之前,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往往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教学研究之中,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直到20世纪中期,研究者逐渐将研究视角聚焦到课堂教学上。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进入到专业化时期,研究者瑞安斯(D.G.Ryans)等人一方面从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来探讨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罗森斯海因(B.Rosenshine)、弗斯特(F.J.Furst)等人从影响因素的分析视角来探讨教师教学行为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以瑞安斯(D.G.Ryans)、弗斯特(F.J.Furst)等人为代表的教师教学行为标准的研究,弗兰德斯(N.A.Flanders)等人为代表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及以盖茨(Getzels)、帕森斯(Parsons)为代表的教师角色行为研究。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国外教师教学行为的奠基时期,较有影响的知名学者都在这一时期诞生。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研究者将视角转向到教师专业行为上来探讨教师教学行为。其中福勒(Fuller)、万恩科(Vonk)和鲍恩(Bown)等人将重点研究教师专业行为成长与教学效果的关系;霍伊勒(Hoyle)等人主要探讨教师教学行为的专业化程度及其职业标准;梅克斯(Marcus)等人则主要探讨教师的认知水平及其风格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实际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趋向综合化,学者们试图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考察教师教学行为。如,奥斯坦(AllanC. Ornstein) 和伦恩伯格(FredC.Lunenburg)主要探讨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上的教学行为表现。伯利纳(Berliner)、盖奇(Gage)则主要探讨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有效学习的关系,等等。

综观国外学者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关于教师品质特征的教学行为研究、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标准研究、教师角色行为研究以及师生互动行为研究。具体内容见表1:

研究类别 代表人物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评价教师品质特征的教学行为研究克瑞兹(Kratz.H.E)、卡特尔(Cattell)克瑞兹于1896年在《教育论坛》发表《儿童公认的优秀教师特征》一文后,拉开了教师人格特征研究的序幕。研究者通过对各类人员关于优良教师品质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好教师具备的特征并以此作为培育教师和优化教学行为的参考依据,即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强烈使命感,工作热情、主动,有着较为强烈的成就欲和动机,对学生关爱,对课程、教法非常熟悉等。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处理调查结果多采用频次分析法。关于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并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虽然教师人格特征研究属于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一部分,但无法代替全部。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标准研究瑞 安 斯 (D.G.Ryans)、弗斯特(F.J.Furst)、罗森斯海因(B.Rosenshine)尝试寻找一些最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瑞安斯提出了与有效教学行为相关的三方面两级因素,即热情与理解——冷漠与疏远、有组织有条理——无计划与拖沓、刺激与想象——笨拙与呆板。研究得出,教师的行为特征越靠近积极因素一端,其教学越有效,反之,越无效,并形成了一个教师有效与无效行为分辨表。罗森斯海因和弗斯特重点研究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效之间的相关性,并从中找出了11种与学生学习成效具有强相关的教师教学行为,即清晰明了、有任务取向与行为认真、有变化性、热心、学生有机会学习标准材料、问题形式多样、教导有一定的难度、注重调查、体察学生、及时反馈、评估运用恰到好处。因素分析法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标准的建立标志着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进入到一个专门化时期。

此外,国外也有部分学者如威克曼(E.K.Wakeman)、科尼尔(Kearney)对教师问题教学行为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三、国内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概况

教师教学行为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学记》中早有论及。但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专门研究起步较晚。从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较早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是杭州师范学院傅道春教授,他于1988年就开始筹划并于1991年着手进行教师教学行为培训计划,他与他的研究团队先后出版了《教师组织行为》(1993)、《教学技术行为》(1993)、《教师行为访谈》(1996)、《教师行为优化教程》(1997)等有关教师教学行为的学术专著。其次是施良方、崔允漷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1999)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对后续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影响深远。近年来,学界对教师教学行为研究不断深入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呈现出研究的多元化。其原因主要是大家都一致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无不与教师相关,无不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国内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结构研究

随着对教师教学行为微观层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学行为结构的研究也就成了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傅道春、施长君、赵伶俐、唐松林、区培民等人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对教师教学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傅道春、施长君等人通过对师范生教师教学行为的系统分解研究,认为教师教学行为包括教师基础行为(体态语、书面语、口头语、课程语)、教师组织行为(人格适应、环境适应、师生关系)、教师技术行为(教学设计、导入、讲解、提问、课堂管理、媒体使用、练习、试卷编制、教学诊断)三大类。区培民主要从过程的视角,对教师在教学环节上的行为进行系统的剖析,并对每个行为的描述性和理论性进行了表征。唐松林则从行为学的视角出发,将教师教学行为看作是一个由基础系统、动力系统和效率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认为这三个系统是教师教学行为结构的三个维度,是教师教学行为真善美价值尺度的体现。同时也认为,整个教师教学行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2.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国内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尝试寻求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以及关于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的对比中,试图寻找与教学有效性显著相关的教师教学行为因素。丁舒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寻求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关教学策略(环境策略、反思性策略和具体策略)。段丽英提出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7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引导与帮助、反馈与调控、创境与设疑、尊重与赞赏、分层与异步、精讲与精炼、反思与改进。俞国良通过老教师与新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对比,区分出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试图为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找到标准。王曦则把有效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与无效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在分析差异中试图寻找影响教学效能的有效教师教学行为因素。

3.关于新课程语境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而下地自然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学者们大多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来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新课程语境下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现状调查有哪些与过去不同的特点,教师教学行为如何转变,影响因素有哪些。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其中,朱德全、吴海荣从数学课程标准入手,归纳总结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是数学学习还是其它意思,请核实。][把“数学”删除]、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学习五个教师教学行为特征;喻晓东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新课程语境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引导维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成为学习方式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主旋律;王海棠、陈爱忠则从新课程理念探索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模式。总之,关于新课程语境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是当前我国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主旋律。

4.关于教师问题教学行为研究

对教师不当教学行为研究是建立在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基础上的,也是当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焦点。不同学者因为所秉持的研究视角不同,对其界定与命名也不甚相同,大抵相类似的概念有:“教师不当教学行为”、“教师病态教学行为”、“教师偏态教学行为”、“教师不良教学行为”、“教师教学失范行为”、“教师问题教学行为”,等等。笔者认为,称其为“教师问题教学行为”要妥帖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样称谓,直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形成;二是称其为“教师问题教学行为”,词性中性,不像“病态”“偏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利于教师人格尊严的维护。国内关于教师问题教学行为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影响因素研究(肖美艳、柳珺、李款、叶金辉、弓青峰、杨帆等人)、问题教学行为分类研究(罗琴、李盛石、周巧、马晓春、李彦良、周成海、李月华、马会梅等人)、优化教师问题教学行为策略研究(王海棠、马会梅、李款、黄晓莲、隋慧成等人)、问题教学行为对学生影响的研究(祝大全、张少飞、汪红红等人)。研究的视角呈现多元化,如石瓯等人从教学病理学视角,罗琴、庄绪静等人从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伦理视角,李款等人从新课程实施的历史适应性视角,李帆则从心理学视角加以探索。

四、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展望

1.教师教学行为研究会越来越被重视

前面提到,教育改革的失败未必在于教师,但教育改革的成功则一定在于教师。教师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节点。开展教师教学行为研究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观察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利于教学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行为认识的意识会不断增强,对教师教学行为研究也就会随之进一步被重视。

2.多元研究方法论意识增强

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研究早期的研究者,多半运用观察法,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观察量表或者标准进行观察统计,从而归纳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行为标准和特征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问卷法、深度访谈等实证方法也多有使用。观察法侧重于外显的教学行为,访谈法,特别是深度访谈法有助于深度发掘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思想、动机以及理论依据。观察法虽然说相对科学,但观察者的主观因素无法避免,问卷与访谈都或多或少会存在效度与信度问题。从研究方法论发展趋势来看,单一的某种研究方法不足以揭示教师教学行为的复杂性,因此,未来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一定会以课堂观察为基点,呈现出解释研究与批判研究、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区域个性研究与国际共性研究等方法有机整合起来,克服单纯使用其中某一种或两种研究方法的不足。

3.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

我们过去与现在的研究,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分类、特征、问题与策略的研究比较注重,尽管对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也比较注重,主要是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剖析的,但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切入点研究教师教学行为,根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说没有至少是少之又少,毋庸置疑,教师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情境不一样,学识、经历、认知程度不一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教学行为相应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因此,在未来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得到重视和发掘。

4.更加注重关联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

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强有力保障就是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追求教学的效率、效用和效益。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如何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的点上。我们往往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反过来我们能更好地研究教师课堂教学,更好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教师教学行为未来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我们不仅要重视研究教师教学行为,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史,2002:721.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

[3]ScrivenenJ.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UK: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2010.

[4]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20.

[6]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姚利民.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8):23-27.

[8]罗生全.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4(4):129.

责任编辑:丁湘梅

Comment on Research of Teachers’Teaching Behavior

GONG Xiao-li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Teachers'teaching behavior is all observable activities or performance to influence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learning.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ers’teaching behavior in foreign countries mainly focus on four aspects,such as the teachers’quality characteristics,behavior validity criteria,teacher role behavior,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behavior.However,the contents of the domestic teachers’teaching behavior research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teachers’teaching behavior structure,teaching behavior validity,teach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and the problem teaching behavior.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of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 is explored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eachers;teaching behavior;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

1009—0673(2015)05—0068—06

G451

A

2015—07—23

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评价研究”(立项编号:2014A051)阶段性成果之一。

龚晓林(1973- ),男,湖南桂阳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