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讨

2015-10-17曾志高刘丽红易胜秋文志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8期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曾志高++刘丽红++易胜秋++文志强++彭召意++刘强

摘 要 针对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制定和分配学习任务,对课程进行调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校企合作,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出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089-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得到迅猛的提升,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因此,人才的培养也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往往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人才与市场格格不入。现在的体制培养出的人才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言,创新精神基本上被磨灭了,这样的人才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2]。

为了培养出与市场相符合的人才,许多教学工作者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杜鹃等[1]人提出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出讲练“一体化”,采用小班教学,这样理论和实际能够更好地联系起来,但是目前的教师资源还不足以支撑该教学模式。张钢[3]提出来的分方向培养人才模式,能够细化课程,使得教学方向变得相对的系统,但是比较单一。文献[4]中的“模块式”教学改革方案体现了理论为实践服务这一原则。本文针对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育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存在一些限制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

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主体,学生是被动的主体,基本上只是被动地等着教师来讲解知识,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就不会超过教师讲解的范围。学生从小就习惯于教师灌溉的教学方式,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讲,这样的学习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课程安排不合理 许多高校的课程安排,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每门课的比重也没有系统地进行分析,开设课程数过多,这样就会缩短有关课程的学习时间,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学生对于学过的课程基本上处于接触过但是又都没有弄明白,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知道学过什么,但不能够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杂而多,从而会打击积极性。同时,课程的不合理安排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因此,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需要兼顾考虑,课程安排的学习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过于陈旧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工具会造成学生与社会脱节。

师资力量和设备不够 目前,大部分教师长时间处于学校这样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地方,大部分学校里面的设备不够先进,使用的都是比较老式的设备,这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说,自然会与社会实际脱节。另外,由于诸多因素的驱动,高校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科研,许多的科研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够出成果,这使得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过少,这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模式、学习任务、考核方式、课程改革、资源引进、思维能力培养、实践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现在的社会在飞速发展,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许过时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其说教给他们知识,不如教会他们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5],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任务的合理制定 根据社会需要,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大力培养。可以多设计一些像程序设计这种动手的实验,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同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自己去写代码,并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的任务。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任务,学生常比较积极地去完成,但是如果任务难度太大,学生就会容易产生惰性,产生厌学情绪。布置任务时,还需要注意团队安排,可以将一个任务的不同部分分给不同的人来完成,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考核方式的转变 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不能仅仅依靠考试的分数来评估,而是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评估,如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如果把考试分数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唯一依据,那么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就会把怎么提高考试成绩来当作自己学习的重点和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人们常说的“书呆子”。所以,应该把传统的考试成绩、平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互结合来,按一定的比例来计入最终成绩。

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领域,思维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需要加紧培养,并且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从以下两点进行改进。

1)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在网络十分发达,资源高度共享,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是一件十分方便的事情。因此,对于学生能够自己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其布置成课外作业,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去完成,而且自己领会到的东西,会记得更加的牢固。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讲述自己所领悟到的内容,对于不正确的观点予以纠正。并且,每当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大难度,这样就可以拓展课外的知识点。对于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其学习的内容也会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2)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般都是由浅入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理清思路,思考从什么地方开始入手会比较好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地方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会觉得比较晦涩难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记住该内容。怎么都学不懂是因为没有后面的内容作为基础,在理解了后面所学的内容之后再来学习,就变得简单了。

与企业共同培养 高校课程的开设可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进入公司实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学校里面学习的时候,一般都是理论多于实践,到企业之后,需要做的就是把理论用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加深巩固理论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理论学得好,不代表实际操作能力强,所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在企业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的解决会为后来的工作积累经验。

4 结束语

目前,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临很大的困难,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调整教学策略,转变教学理念,适应市场的需求,将人才培养模式从原来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工程型、应用型转变,同时也要兼顾一些想继续攻读学位而有志于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7]。 ■

参考文献

[1]杜娟,衣治安,刘志刚.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38-39.

[2]黄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11):94-96.

[3]张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7):7-10.

[4]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84-86.

[5]王仕勋.浅谈讲授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优势互补:在《数字逻辑》教学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7(8):30.

[6]王联国,郑小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J].农业网络信息,2009(12):111-113.

[7]高波涌,陆慧娟.“三本”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7).

猜你喜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探讨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