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台儿庄大战的外国记者

2015-10-15李海流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9期
关键词:爱泼斯坦台儿庄纪录片

李海流

1938年春,惊心动魄的台儿庄大战,吸引了数以百计的中外记者、作家冒着枪林弹雨赴台儿庄采访报道,据查,当时赴台儿庄的外国记者有:塔斯社的顾里宾斯基(翻译张郁廉女士),伦敦《泰晤士报》的窦登、佛兰明,美国合众社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白尔登等10余人。其中荷兰伊文思携助手约翰·费尔诺、罗伯特·卡帕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以及爱泼斯坦撰写的《人民之战》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伊文思拍摄《四万万人民》纪录片

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生于荷兰,著名电影纪录片艺术家。1938年1月,正当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伊文思携荷兰籍助理摄影师约翰·费尔诺和匈牙利籍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来到了中国,历时8个月,以纪录片的形式,部分记录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进程。

1938年4月1日,伊文思一行从汉口出发前往台儿庄,4月2日到达郑州,4月3日到达徐州见到李宗仁和白崇禧,4月4日开始拍摄进攻台儿庄的镜头,4月7日进入被攻克的台儿庄,“拍摄了难民们回到他们破碎的家园的镜头和伤病员们被抢救的镜头”。但随后继续随部队上前线拍摄的想法被拒绝。4月12日依旧待在指挥部里,迫使伊文思只得靠文字记录对战斗的印象。直到4月19日返回汉口。“为了弥补没能直接拍摄到台儿庄战役决战场面的缺陷,伊文思在片中采用从战场上回来的军官陈述的手法,重新再现了整个战役的经过,很有创意。”

尽管没能随部队跟进拍摄,但近20天的台儿庄之行,伊文思仍不顾安危,在血雨腥风中,拍下了日军在台儿庄烧杀的罪行;拍下了中国军队为保家守土,与侵略者浴血拼杀的镜头;拍下了台儿庄人民支援前线的动人场景,记录了战乱中的人民回到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凄凉景象。伊文思携带拍下的片子回到美国,编辑成了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他选用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激动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配乐,美国剧作家杜特莱·尼可尔斯撰写了解说词,美国著名电影演员弗列特·玛区为之解说。

伊文思的《四万万人民》,真实反映了台儿庄大战的全貌,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敢于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由于制片人和拍摄者深入战场,观察细致,善于捕捉最生动、最感人的情节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影片在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放映后,受到一致好评,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记录战争的纪录片。纪录片也为全世界人民声援中国抗战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当时,伊文思一心想去延安,却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阻挠,虽几经曲折却最终没能去成,深感遗憾。1938年8 月,在离开中国前夕,他从袁牧之(1909-1978,电影艺术家,曾编导电影《马路天使》)那里得知他们要用刚从香港买回的16毫米摄影机去拍摄延安,筹备成立延安电影团的消息,十分羡慕。当下表示送一台35毫米的手提摄影机和几千米胶片,以示支持。“袁牧之在请示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之后,决定由刚从上海来到武汉的吴印咸乘坐出租车,到约定好的马路边去接受伊文思的摄影机和胶片,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阻挠”。伊文思的赠送直接支持了延安电影团的成立(这台摄影机现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来,伊文思还用这部影片的发行收入购买药品赠送给了中国。

爱泼斯坦撰写《人民之战》

爱泼斯坦,原籍波兰,生于1914年,童年在中国天津度过。15岁时,爱泼斯坦就进入《京津日报》工作,22岁担任美国合众社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移居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20世纪80年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编辑。

1938年3月23日,日军向台儿庄方向进攻。爱泼斯坦获悉消息后,不顾生命危险,坚决要求到台儿庄战地前线采访。4月2日,爱泼斯坦在郑州开往徐州的列车上遇到了伊文思和他的《四万万人民》摄制组,以及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

4月3日早晨,他们到达徐州。爱泼斯坦拜访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听他讲述了保卫徐州的意义。当日下午,他坐上了开往台儿庄战场的火车,与伊文思、卡帕等组成考察团一同采访。到达台儿庄之后,爱泼斯坦还临时充当了《四万万人民》摄制组的灯光师。爱泼斯坦回忆说:“我和伊文思一伙记者意气相投、配合默契,对于拍电影我是外行,但是我可以帮他们打灯光、布置道具。”

多年后,当爱泼斯坦回忆台儿庄大战时的见闻说:“我到过台儿庄,当时街上没有战壕,城北及西北都挖了很多掩蔽体。我写的《人民之战》一书都有详细记录。战斗激烈时,我们记者在运河南岸的一个小山头上,日军的炮弹从头顶飞过,台儿庄内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房屋被打成了废墟,杨柳树都打断了,水里漂浮着震死的鸭子。战后我进入台儿庄,目睹了废墟上尸体遍地,血流成河,年轻的母亲死了,小孩还伏在母亲身上吃奶。路是没有了,到处是烟,到处是火。太惨了!当时,周恩来在统一战线的军委会政治部任部长,曾就台儿庄大战的战略战术问题有过指示。告诉李宗仁、白崇禧,要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要围点打援。大战期间,周恩来曾派张爱萍到过徐州。当时,我们去台儿庄的记者很多,《大公报》的范长江,《新华日报》的陆诒,荷兰的伊文思,英国的佛兰明,法国的约条,美国的卡尔逊。卡尔逊是美国的海军助理,虽然是军人,但有文才,描写得比我好。卡尔逊写的《中国的两颗心》,其中有几篇是写台儿庄大战的。这个人对中国人民很友好。他到过晋察冀,去过延安,访问过朱总司令。”

1982年秋,67岁的爱泼斯坦阔别44年后再次来到台儿庄。他写道:“台儿庄,这个在旧中国受战争创伤严重的地方,现在已经坚定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这是台儿庄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只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会使这一切成为可能。”查阅爱泼斯坦的《人民之战》英文版一书,其中有两章详细地记述了台儿庄大战中军民齐心抗战保土的情况。

这些外国记者同中国人民一起见证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爱国情怀,也亲眼目睹并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猜你喜欢

爱泼斯坦台儿庄纪录片
Rough Cut
《逃离爱泼斯坦》发布预告片
性、谎言、阴谋论
等待
美亿万富豪性侵案又爆猛料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遇见另一个台儿庄》展示不一样的台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