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2015-10-14刘晓芳晋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2200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

刘晓芳(晋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22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刘晓芳
(晋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220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5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7例和对照组1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益气回阳通脉法进行辩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与治疗前后尿量、脉率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量、脉率及血压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试验组改善较为明显,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西医结合;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1]起病较急、病程进展较快,心源性休克[2]为此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且有文献报道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253例,对其分别采用单纯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5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8例,女75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1.73±2.56)岁。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伴有较为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和低血压等心源性休克指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血压下降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27例,男102例,女25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2.34±2.66)岁;对照组126例,男100例,女26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61.21±1.76)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心电监护、吸氧、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酸中毒情况的纠正,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溶栓和补充血容量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益气回阳通脉法进行辩证治疗。偏气阴两虚者,给予生脉注射液50 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3 h;偏阳气厥脱者,给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3 h。两种药物可根据需要重复给药;对未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给予血塞通注射液7 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1次/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与治疗前后尿量、脉率及血压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的血压有所回升且逐渐接近正常值,厥脱现象得到改善,四肢温度回升,脉搏逐渐沉稳有力,尿量增加到正常量,药物停止后症状仍稳定;显效:患者用药3 h后血压有明显回升迹象,厥脱症状于12 h后得到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和血压情况在24 h均趋于稳定状态;有效:患者用药3 h后血压明显得到回升,厥脱症状于24 h后得到一定缓解,患者的症状和血压在48 h内逐渐趋于稳定;无效:患者用药后血压无任何变化,症状和厥脱显著处于不稳定状态。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2.2 尿量、脉率及血压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量、脉率及血压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试验组改善较为明显,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量、脉率及血压变化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量、脉率及血压变化情况(±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时间尿量(mL)脉率(次/min)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试验组127治疗前584.33±1092.37±10.4154.23±5.4284.26±7.08治疗后984.57±30.86*#78.89±2.48*#65.89±1.38*#109.32±2.17*#对照组126治疗前562.66±29.1186.14±2.5655.98±2.9285.33±7.21治疗后719.28±32.21*97.68±3.47*55.53±17.64*90.09±2.89*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3]常并发心源性休克,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天内出现,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单纯西药疗效欠佳。益气回阳通脉法具通行血脉、活血化瘀的效果,同时还可起到益气固脱[4]、回阳救逆的作用。其协助西医促使患者的血压维持稳定,并稳定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促进微循环[5]得到进一步改善;扩充血管,使心脏得到有效的供氧、供血,同时使心肌细胞活性得到最大限度地保存,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逆转心源性休克。

总体看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丽萍,崔勇剑.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基层临床医学论坛,2013,37(52):244-245.

[2] 刘心霞,谭利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14,47(61): 95-96.

[3] 盛诞生,王玉分.中西医结合在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75(64):89-90.

[4] 张闽西,李建民.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实践及理论探析[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13,56(65):298-300.

[5] 王石磊,邹 明.3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J].山东医药,2014,49(50):890-891.

R542.22;R541.6

B

ISSN.2095-6681.2015.13.111.02

猜你喜欢

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