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2015-10-13谷翠珍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莱芜271100

关键词:中风病气虚血瘀

谷翠珍(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 莱芜 271100)

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谷翠珍
(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 莱芜 271100)

目的 探究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116例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组所有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中风;气虚血瘀;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

中风,本为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1-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116例实施护理,效果较为显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58例。对照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2.7±7.1)岁;病程0~3年,平均病程(1±0.8)年。护理组男37例,女21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3.2±7.3)岁;病程0~3年,平均病程(1±0.75)年。对照组和护理组患者在病情及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如下常规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及家属入院后会对医院环境以及关于患者本身的病情、病况等不熟悉甚至完全不知晓。所以,患者及家属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忧虑、焦急、恐惧等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注意讲解时的语气和情绪,尽量顾及患者本身及其家属,尽可能的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让患者能够消除忧虑,信任医生和护士,积极配合治疗,并提高其治愈的信心。(2)临床护理:大部分患者在术后会出现疼痛、动作不协调、甚至进食困难等症状。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予以关心、慰问及帮助患者,告诉患者此类现象属于该病的正常临床表现,无须恐惧和担忧,及时稳定患者的情绪并帮助患者做一定的康复训练。(3)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对中风知识了解缺乏。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对其自身病情的了解程度,进行相应程度的介绍和讲解。讲解时尽量耐心、详细,并尽可能的帮助患者避免造成其他心理压力。(4)术后护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多次查看患者的状态,观察、询问患者身体是否有不适等。(5)环境护理:患者刚刚入院接受治疗时,往往对医院及其周边环境陌生。因此,患者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安全感缺乏,进而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及心理健康。所以,护理人员要适当给患者介绍医院及其周边环境情况。及时整理、打扫病房,保持整洁,让患者尽可能的舒适,消除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3-4]。

护理组患者在上述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例如给予患者穴位按摩,帮助患者康复;另外还给予基于中医理论的饮食疗法和中医情志护理[5-6]。

1.3 评价指标

所有患者接受护理后,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所有护理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n(%)]

3 讨 论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脑中风患者也逐年增多。因此,护理人员对脑中风患者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脑中风患者的康复进程[7]。

现代中医理论认为元气耗伤、脑部脉络的瘀滞是导致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基础,而气虚血癖则是主要发病病机。气虚乃是中风发病之本,而血疲则为本病发生发展的核心[8-9]。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穴位按摩、饮食疗法以及中医情志结合西医护理,能够消除患者的忧虑,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补中益气、行气活血,促进患者康复。经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1] 东 梅,李 燕,陈 迎,张 颖,王 琪.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作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04:305-307.

[2] 王成建.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3] 东 梅,李 燕,陈 迎,张 伟,张 健.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天津护理,2014,03:194-196.

[4] 李迎春.脑心通对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证候要素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5] 马君美,李方莲.中风护理常规的临床护理实施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2,08:1289+1292.

[6] 付婷婷.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7] 郭秋月.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8] 程淑贤.浅谈中医整体观念在中风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31:134-135.

[9] 范丽萌,张凤霞,孙西庆.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4,02:257-260.

R473.74

B

ISSN.2095-6681.2015.06.128.02

猜你喜欢

中风病气虚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话说血瘀证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