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道德意志薄弱问题

2015-10-13赵前杰

人间 2015年15期
关键词:本体论德性身心

赵前杰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浅析道德意志薄弱问题

赵前杰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道德领域内的意志薄弱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它的存在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知而不行以及偶然性三种形式,道德意志薄弱由于情境因素不能被完全克服,但可以通过深化个体的道德认知或强化道德意志对其进行限制。

道德;意志;意志薄弱

考察道德行为和实践,有一个意志薄弱的问题。戴维森曾对意志薄弱的特点作了如下概述:“如果一个当事人不遵循自己的较佳判断去做事,并且是有意这样做的,那么我们说他的意志是薄弱的。”①

一、意志薄弱的存在

意志薄弱的存在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理性与非理性关系层面上的理性与意欲、情感、激情、情欲等之间的张力;第二,知行关系层面上的“知其当行却未行”和“知其当止而未止”;第三,形而上的层面,意志薄弱进而以可能性、偶然性的存在为其本体论的前提。

意志薄弱首先需要考察的就是理性与意欲的关系。人的行动受意识的支配,而人的意识世界既有理性的因素,同时也有意欲、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理性的判断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理由,而意欲的强烈有时会将理性分析驱赶到意识边缘。从现实的存在看,理性呈现出一种未来性,而意欲、情感等则呈现出当下性的品格。理性与意欲、情感力量的彼此消长,同时又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尽管意欲、情感所具有的当下性、直接性品格使之可能在行动选择中获得优先性,但在具体的行动情景中,意欲、情感是否实际地取得主导地位,往往取决于不同的价值立场。就形而上的层面而言,理性与非理性之辨,又涉及身心关系,“身”的本原性既使基于“身”的意欲、情感获得了优先性,又与意欲、情感的当下性相互关联,使理性判断的落实面临可能的限定。而且在这个层面上,意志薄弱具有以意欲的主导为前提,行动无法避免形式的自主性与实质的非自主性之间的悖反这一特点。

理性具有认知和评价功能。意志薄弱表现为“行动者虽然在认知与评价的层面达到了自觉的认识,并由此自知应当做什么或应当如何做,却未能将这种认识付诸实施”,这样意志薄弱与知行之辨形成关联,表现为知而不行。实际上“知道应当做什么”和“实际的做什么”并非相互耦合。而实际上道德行为中的意志薄弱就常常表现为“知其当行却未行”。

从形而上的视角看,从价值判断的完成到实践的实施中的时间间隔是意志薄弱存在的本体论前提。这样就可以产生两种形式的意志薄弱:行动的理由与行动的实际动机之间的不一致、个体做出行动决定但最终并未实施。个体做了行动决定,在实施之前的可供选择的境遇下,原来的行动决定才有可能不被实施,意志薄弱才得以出现,并把这种事件归结为黑格尔所说的“外在的偶然”②。所以这一生活中的偶然是意志薄弱存在的另一个本体论依据。“就此而言,否定意志薄弱不仅将导致忽略现实境域中的多重可能性以及个体意欲的可变性,而且在逻辑上意味着消解与可能性相联系的行动过程的偶然性”。

二、意志薄弱存在的内在机理分析

如上文所说,存在有三个层面上的意志薄弱:理性与非理性层面、知行之辨层面和形而上层面。意志薄弱的存在首先需要有意志活动的存在,而意志活动可以分为认知和价值判断两个层面,认知不会产生行为动机,价值判断则可以使主体认识到“某事当可为”。当个人做出了行为决定,在决定付诸实践之前的时间是意志薄弱得以滋生的时间本体论依据,而“外在的偶然”是其发生的另一个本体论依据。“外在的偶然”与人的非理性因素结合在一起大大催生了意志薄弱。“现实境遇的多重性”、“个体意欲的可变性”、“行动过程的偶然性”规定着意志薄弱的不可否定性。

三、意志薄弱的克服

首先,意志薄弱的克服需要涉及理性与意欲、情感之间关系的协调。这里要从康德和孟子那里寻求出路。康德曾将人心的机能区分为三种,即“认识机能、愉快与不快的情感和欲求的机能”③——从行为主体的视角引申来看——即“我思”、“我悦”、“我欲”。意志薄弱的克服则涉及以上这三方面的互动。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④,其实,“心之所同然”相对的是“我思”,与“我欲”相对的是“悦我心”,同时以“我悦”为形式表现为情感上的认同和接受。在道德实践中,“行为既基于理性的明觉,又出于自愿的要求,并进而通过情感的认同而达到好善如同好色之时”,行为本身也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⑤。“我思”、“我欲”、“我悦”的内在互动统一“主要不是直接地克服意志薄弱,而是通过扬弃意识活动的单向性,以避免引发意志薄弱”。

其次,克服知与行脱节的意志薄弱需要扬弃知行分离。这主要需要化外在的口耳之知为内在的身心之知。王阳明说:“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⑥身心之知往往采取德性的形式,而在道德实践中,主体的行为往往以德性为内在依据:这种身心之知能够为从“德性(广义的道德认识或德性之知)”到“德行(广义的道德实践)”的过渡提供某种保障。

再者,在实践过程中既要重视克服意志薄弱,同时也需要注重情景分析。“行动中的意志薄弱主要表现为当行而不行或知其应行却未行,其内在根源则在于理性与非理性、知与行之间的紧张;克服这一视域中的意志薄弱,并不意味着否定或排斥行动过程中的情境分析。”

注释:

①(美)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与方法——戴维森哲学文选》[M].商务印书馆,2008:402.

②参见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2013::300——301.

③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18.

④引自《孟子·告子上》.

⑤引自《孟子·公孙丑上》.

⑥转引自《王阳明全集》,第75页.

[1]杨国荣,论意志薄弱[J],《哲学研究》,2012年第8期.

[2]杨国荣,意志薄弱及其克服[J],《伦理与道德》.2012年第00期.

[3]杨国荣,我思·我欲·我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4日,第A05版.

[4]杨国荣,《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5](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B502

A

1671-864X(2015)05-0029-01

赵前杰(1991—),男,汉族,河南商丘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本体论德性身心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Prepare for Your Exams with a Healthy BodyandMind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考试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给身心降个温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